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一百多年前的小升初,比现在难多了

2019-02-24 10:24:4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孙雯 通讯员 刘瑾

  《科举》

  [日]宫崎市定 著

  宋宇航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浙江在线2月24日讯 开学第一周,熬了一个寒假的“老父亲”“老母亲”们,欢欣雀跃地将孩子们送回学校。只是,没两天,又开始喋喋于孩子的学习之苦了。

  其实,在东方文化中,苦读和考试,是学子无法回避的两个关键词。

  浙江大学出版社新近推出《科举》一书,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宫崎市定(1901~1995)。宫崎市定在《科举》的前言和后记中,都提到了日本的“考试地狱”。

  在《科举》搁笔的1963年,宫崎市定这样形容二战后的日本教育——

  为进大学而上高中,为进高中而上初中,为进初中而上小学,为进小学而上幼儿园,竞争就这样连续性地展开了。足以让人怀疑这是不是科举制度的再现,而科举制度却早已成了旧中国的事物。

  在历史教科书中,我们都知道,科举的创制源于隋朝皇权制衡贵族权力的需要,由此使得中国逐步由贵族政治向文官政治转型。在它延续的一千四百年间,对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谈到科举,多数人只是在脑海中蹦出几个词——考试、放榜、中举、做官……再细致的知识点,就无从说起了。《科举》是本薄薄的小书,但它系统、客观地描绘出科举制度及其实态,以历史事实引发当下思考。

  为验明正身

  申请书得写明有没有胡子

  中国的科举制度历经变迁,到了清朝,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另一个意义上说,清朝末期科举制度在形式上最为完备。因此,《科举》的很多事实是从一百多年前讲起的。

  宫崎市定认为,科举是数次艰难考试的连续,但若将其大致区分,可以分为学校考试和科举考试两个阶段。

  从明代开始,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必须是各地国立学校的学生,也就是事先必须成为生员。当时,作为国立学校的代表,在中央设有太学,在地方设有府学、州学、县学。

  府学、州学、县学的入学考试,一般被称为童试,三年举行两次。考生无论年龄,都被称作童生。学校考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县里举行的县试,第二阶段是在府里举行的府试,而第三阶段才是应该称为最终考试的院试。

  因为没有照片,考试申请书上要填写身材的高低、面色的黑白、胡须的有无。如果年轻的考生未写明有胡子,就有可能以前后矛盾为由,申请书被拒绝受理。

  虽然童试没有年龄上的限制,但以十五岁为界,会受到区别对待。

  在古代,十四岁为止是童子,到了十五岁,就要举行称为冠礼的元服仪式,从此被作一个成年人来看待。那么,既然是童试,面对十四岁以下的人,考官会出简单的考题,或者在打分时酌情考虑;而对于老童生,考官就会故意出难题让他们不知如何作答,或者严格打分、歧视对待。

  因为人生几乎只有科举一条路,常有四五十岁人,将胡须剔除干净化装成儿童参加童试。由于大家都在谎报年龄,既然他们连胡须都没有,即使脸上有皱纹,受理一方也放其通过。

  县试当天

  先来三声炮响

  先看看最基础的县试,它有点像今天的“小升初”,但其程序相当繁琐。

  县试在衙门的“考棚”中举行,考试的负责人是知县——他要在考试开始的前一天进入考场,直到考试全部结束为止。

  考试当天,气氛相当紧张。

  凌晨三四点钟,一声震耳欲聋的炮响,将住在县城各处童生“炸醒”,让他们起床准备考试。

  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后,第二炮响起,童生们将考试的砚台、墨、笔、盒饭等物品装入篮中,到考场门前集合。

  随着第三声炮响,考场大门打开,童生和陪伴他们的父兄、朋友一起进入考场,对号入座。

  在陪同人员离场、逐一点名、分发答题纸等程序之后,早上七点考试开始——

  第一道考题出自“四书”。考题写在大幅的纸张上面,并贴在叫作“榜”的布告板上,于考场中缓缓行进。比如考题若是《论语》原文中的“君子有三畏”,作答时就要引用其下文“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再加上朱熹的意见和考生自己的解释来写出一篇文章。

  在公布考题后大约一个小时,负责人员会进行巡视,在每位考生作答的末尾处盖上印章,以获知答题速度。如果考生此时还没写出一个字的话,巡视人员会在试卷的最开始处盖章,这样一来,即使考生之后的作答多么漂亮,也会被怀疑受到了别人的“指点”,不会获得理想的评判。

  九点到十点,第二道考题公布。宫崎市定说,它可以细分为两道题:“第一道还是出自‘四书’,另一道则是要求写一首五言诗,还指定了韵脚。”

  三道问题的考试时间持续一天。

  傍晚时分,因为考场内没有照明设备,也禁止童生们点蜡烛,所以在无法书写的情况下,考生即使没有完成作答也必须提交试卷离开考场。

  15岁的少年

  要背诵43万余字

  县试成绩很快会被公布出来,但这不意味着县试的结束,之后还有连续四场考试。

  随后的三场考试,考题涉及“四书”、“五经”、诗题、赋题、论题。如果考生都顺利完成,就相当于已经通过了县试,因为第五场考试是最为形式化的考试。

  考题虽然有一道“四书”题,但成绩并不受到重视,只要写下自己最想写的开头几句就行。而最重要的是后面的那道题,清朝的第五代天子——雍正皇帝下达了《圣谕广训》……考生需要准确无误地默写出《圣谕广训》十六条中被指定的一条。

  对于中国古代的孩子而言,到十五岁,一般的古典教育便全部完成了。

  宫崎市定进行了一番统计,“四书”“五经”去掉重合的部分,原则上来讲,中国15岁的少年,要背诵43万余字。那么,多达万言的《圣谕广训》对考生而言,不是难事。

  还有一点,在所有的考试中都绝对不可以把带有天子名讳的文字写到试卷上去。这一点,考生都很清楚,为此大家早已准备好了用于替换的字,以避开历代天子的名讳。

  县试仅仅是一个资格考试,它的作用不过是被允许参加接下来的考试。府试、院试、岁试、科试、乡试、举人覆试、会试、会试覆试、殿试、朝考——一个在科举制度中拼搏的人,他的考试之路还很长。

  宫崎市定指出,科举将国家教育的责任转嫁给民间,这一做法严重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进步,当西方的新式科学于清朝传入之时,民间教育的模式已无力应付这一变局,最终科举只能和旧制度一样寿终正寝。

标签:科举;考试;考生;考题;科举制度;考场;浙江大学出版社 编辑: 赵磊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