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中小学  

夏令营之后去培训很普遍 教育界人士怎么看

2019-07-07 09:31:05 来源: 中国宁波网 记者 章萍

  7月5日,2019年暑假第一天。虽然盼了很久的暑假终于来了,但是刚刚参加夏令营回来的准六年级学生陈小雅(化名)并不是特别开心,因为接下来的每一天,各种培训就等着她了。

  记者调查发现,一考完试就匆匆进了夏令营,回来后就去上培训班的小伙伴还真多,他们形容这些天的心情是从高空跌到了底谷。

  夏令营之后去培训很普遍

  陈小雅是一名准六年级的学生。

  6月29日,她跟着大部队去北京参加夏令营,吃烤鸭、爬长城、漫步清华园……虽然旅行只有短暂的6天,但是她依然快乐得不行,甚至没有参加7月4日学校举行的休业式。

  从7月5日开始,还来不及修整心情的她,就又要背起行囊开启新的学习生活了。

  “真不想去上培训班!”小姑娘闷闷不乐地说。她告诉记者:“妈妈早早就给我报了补习班,涉及作文、奥数、英语、书法、小提琴。另外,还有英语网课。”

  比陈小雅小一岁的小徐同学面临的境遇差不多,在同样的时间参加了夏令营,她的目的地是上海。

  “其实每年都这样,一考完试,要么去夏令营,要么爸妈带我去旅行,从外面回到家,我的暑假就已经结束了。”小徐说,“就像今年,接下来,我有N个培训班要参加,10天游泳课,10天数学课、10天英语课、10天美术课。另外,暑假我拉丁舞要考级,所以妈妈估计会帮我再报个集训班。”

  学生一放暑假就被急匆匆地安排了夏令营,之后就马上进入培训模式,这个现象似乎很普遍。宁波晚报每年举行的小记者夏令营活动同样存在这种情况,比如推出的“小海军5天夏令营”,6月29日-7月3日,报名的学生有100多人,接下来报名的人数则基本都是个位数了。

  宁波晚报组织夏令营活动的总负责人王景波说:“我们每年有近2000名学生参与夏令营,集中在前面10天的差不多占了一半。”

  不要把暑假变成第三学期

  对这样的现状,教育界人士怎么看?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去年暑假,他突击调查了暑假培训班的参加情况,结果38个孩子,只有3个孩子没有参加过语文数学之类的学科培训班。

  这位校长说:“我特别理解家长为什么一放假就让孩子参加夏令营,家长肯定想着,孩子累了一个学期了,就去轻松轻松,所以家长其实也是理解孩子的辛苦。我也特别理解家长让孩子去培训班,有的是自身有需求,有的是别人去上,我不去,会落后。但是如果不根据孩子的需求和意愿而盲从跟风,效果不仅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

  什么才是完美暑假?宁波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暑假,本来是用来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的。所以不是说不学习,单纯玩,而是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好好玩,好好学。首先,要坚持锻炼身体,运动课程不但对孩子的身体机能有帮助,对学习能力的协调有帮助,还对孩子的人格、团队精神、意志力品质、阳光心态以及智力发展有很大好处。学会独立,从社会实践开始,暑期的时间最充足。宁波有300家社会实践基地,有革命军事类、博物馆类、文史艺术类、科普环保农业类、城市工业质量类、综合实践类等6个大类特色资源,这样资源独特、功能不同、风格迥异的社会实践大课堂资源基地,可以为学生们提供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职业见习、研学旅游等一些活动项目。暑期里,比如那些要升入初一或者高一的学生,除了适当地对知识进行回顾或者预习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做好适应新学习的心理准备,应花更多的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能力。

  他特别指出,家长可以根据孩子自身的要求,一起制定暑期作息时间表,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譬如,几点起床、看电视上网花多长时间、暑假作业每天做多久、培训班参加什么等等。重点是要合理安排,有所侧重,然后按照暑期作息时间表进行具体的实践,而不是把暑假直接变成第三学期,让孩子有压抑感。教育学习是需要留白的,如果给孩子安排各种补习班,把知识填鸭式地传授给他们,到最后反而有可能导致孩子既掌握不了知识,又丧失了学习兴趣。知识的获取,要有属于自己的感知和体会,这个感悟过程需要给孩子留下空间和时间,让他自己去体会。

标签:夏令营;学生;孩子;培训班;第三学期 编辑: 卢一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