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31日讯 一群二十岁出头的大学生,来到偏远乡村,每人只有30元钱,要生存15天……如此艰难的任务,能完成吗?
这是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以“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为主题,在乡村生活1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解决吃、住、行等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杭州商学院借用这种学生喜爱的实践形式,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元素。
这不仅是一次生存挑战
还要进行课题研究
这次前往桐庐翙岗村的暑期实践,一共有30名来自杭商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共分成3支实践队。各实践队除了进行为期15天的生存挑战外,出发前还准备了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包括乡村规划设计、乡村产业研究、留守儿童教育、文创产品开发等,几乎都是时下乡村的热点。
“因为乡村熟人社区的特性,我们在和乡亲们沟通交流后,短期内解决了住的问题。打地铺的住宿条件虽然不好,但是能和同学们一起体验,还是很开心的。”参与实践的杨克武同学说道,“我们每天上山下乡,早晨五点就起床去收购农产品,晚上回来还要写农产品分析报告。短短半个月,切身体会到了乡村发展的迅速。接下来回到学校,我要认真学好专业课程,以后毕业回去为乡村发展出一份力。”
帮老乡卖农产品
为游客拍红色写真照
15天以来,“青春飞扬农产品营销队”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对当地农产品进行规划与营销,共卖出玉米500多斤,桃子300多斤。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参与设计、制作了许多红色文创产品。出人意料的是,这些红色文创产品取得了三支队伍中最好的收益。”红色文化赋能实践队成员邵金辉说,“这15天,我们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手工设计上,以体验式的课程培养乡村儿童的创新实践力。”和孩子们共制作的“红色初心”、“童心向党”等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共105件,获得爱心企业出资1万元购买。
参与本次活动的队员白天乐,与孩子们愉快相处半个月,感觉很幸福:“这些纸艺是我们在学校通识课上学到的,没想到还能派上用场。今年我要继续深入学习,再到这里来进行长期支教,和孩子们一起做出更多的作品。”
而薪火照相馆实践队的成员们,也有不小的收获。“我们经过调研发现,桐庐翙岗村虽然有很多古建筑,但缺少让游客进行体验的旅游项目。所以我们找了村里最适合拍照的十处建筑作为打卡点,为游客提供租衣、拍照和导游服务。”实践队成员沈博伦说。队员们开展导游、拍照和出租汉服、红军服等服务,共为42位游客拍照,出租衣服51次。
一位50多岁的党员游客来到这里,穿着红军服拍照,感慨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回首这四十多年来,乡村因为改革开放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既激动又幸福。”
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
习总书记说过,学校的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我们杭商院立足新商科特色,以“专业实训、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为课程架构,借用生存挑战的实践形式,充分发挥各学科育人功能,形成“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副院长 古家军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如何绘就新时代美丽乡村新画卷,如何让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扎根乡村大地,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上去,是我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课程设计上,我们以学生喜欢、愿意积极参与的课程形式,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吸收乡村优秀的民俗文化、价值观和做人做事的道理,建立乡村情感,培养为乡村奋斗的情怀。同时,也让学生提早感受社会,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回到学校进一步“充电”,取长补短,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思政课老师 赵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