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因时制宜,扬长避短:疫情防控背景下的教学模式新变化

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交互实践式” 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

2020-04-08 14:39:19 来源: 浙江在线 马宏程

  尽管教育部及时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来推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实施,但本次疫情对高校正常教学的影响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各高校都在依托各类实验资源平台、在线课程平台或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积极开展线上教学工作,努力保证疫情期间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在线教学因此得以迅猛发展。不过,根据我们跨文化课程组近期开展的面向部分高校的问卷调查和校内教学质量监测反馈,只有21%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的教学目标能够完全达到,最高有74.3%的学生还存在在线学习的各种困扰。简单来说,从目前的教学形式来看,教学进度易跟进,教学质量则难达成。

  当教学模式遇到疫情防控要求的居家在线

  “交互实践式”是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在跨文化类课程教学实践中推行的、主要用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跨文化类课程曾获学校国际化课程、双语课程等立项建设,在中文类专业已开设近七年,但前期存在着课程内容亟需优化,教学模式亟需更新,评价方式亟需改进,课程资源亟需完善等突出问题。课程组在实践中提出了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交互实践式”模式,强调四个交互(师生之间交互、学生之间交互、课程内外交互和线上线下的交互),通过情景创设和合作会话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该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协作实践特点,有效改善了课程改革前的突出问题,明显提升了跨文化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体现出了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但在疫情期间全面推行居家在线教学的背景下,这种既有模式遇到了全新的困难和挑战,严重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达成。主要表现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模式的核心要素无法得到完全实施。“交互实践式”的核心就是交互,需要四个层面的持续交流互助,不断地创设交互的情景,而现在的线上教学,无论是能体现直接互动的视频会议、钉钉(或超星、zoom等)直播,还是以文字、语音交流为主的在线讨论和答疑,相比传统课堂,这种师生交流的互动效果都会大大折扣,更不要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了。主要原因一是现在平台技术上很难做到同时一对多、多对一,二是少了非语言交际的参与,交互的现场感难以营造。

  其次,模式的主体作用无法得到完全保证。学生一直是该模式强调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大小决定着其能力构建的实现程度。而我们的调查和近期文献资料的反馈都表明,除了少数学生因各种原因直接抵触在线教学的理念之外,还有更多学生已过了前期的新鲜感,或者自律性教差,或者长期居家产生了焦虑焦躁心理等,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明显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此外,模式的实施效果无法得到及时反馈。“交互实践式”也提倡线上的教学或实践,不过不同于现在的居家在线形式。居家形式对学生自律性要求较高,客观上增大了及时反馈的难度,可以在学校使用的其他反馈渠道(比如实践活动反馈)也受到阻碍。过程性的反馈不足,自然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根据疫情期间的教学现状,扬长避短,及时优化现有的模式,将有着完善模式的理论意义和保障教学质量的实践价值。

  居家在线的教学模式优化

  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既有以往正常时期在线教学的共性,又具有暂时居家封闭的特殊性。教和学的物理环境、沟通载体等方面都有所变化,教学模式亟须相应优化完善,才能及时解决随之而来困难和问题。针对上述三个主要问题,可采取如下优化策略。

  第一,扬长补短,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交互”的优势来增强其他三类交互的核心功能。“交互实践式”的四类交互中,“线上线下交互”实际上是一种工具性质的交互,服务于其他三类的交互。这里的“线下”除了相对于“线上”课堂的传统课堂,更多的是学生在“线下”的自主学习。如果能设法真正提高线上课堂的质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充分施展网络资源的便利丰富、网络交流的快速及时以及居家时间的充足可控等优势,“交互实践式”的核心功能也就不会受影响,甚至会得到加强。

  比如调整传统课堂教学中原有的课程内容,减少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中的理论探索部分,增加合适的线上资源和学生感兴趣的“留白”空间,提高课程的实践程度,鼓励开展并定时检查学生小组讨论的交互形式等。

  第二,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和在线课堂质量。我们应面对居家教和学的现实特点,努力把疫情带来的危机转变成教学改革的契机。“交互实践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意味着我们目前思考的重心不应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进度,而在于学,在于以自主学习来保障教学质量。多思考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和能真正激励自主学习的机制措施,多思考如何把“教”减到最少,把 “学”放到最大。

  首先,要了解梳理每个学生对目前跨文化课程学习的认知理念、情感态度等实际状况,因人而异地做好沟通;其次,多使用不同于“在校学习”的做法,比如安排学生定时在线聚会、跨文化的部分实践可由学生自主选择上线时间、鼓励学生自主预约与教师交流、设计疫情中情理问题和跨文化沟通案例的在线探讨、对学生保持及时有效的在线反馈等。

  第三,双向反馈,注重形成性评价,改进结果性评价。要改变居家在线教学目前的反馈不足甚至是单向交流问题,需要刻意增加双向反馈机制。除了上面提到的对学生要及时反馈外,更要设法得到学生的全方面反馈,最直接的就是强调形成性评价,并改进结果性评价。教师要制订有效的学生考评计划。

  首先,形成性评价要贯穿融入在线教学的各个阶段,多次测评、反馈。比如,课程开始时的知识情况评估,课程进行中的内容理解程度的评估,课程结束后设置的开放式评估等,评价方式需要多样性。其次,结果性评价不应限定于闭卷形式,还需要采用文化演讲或文化表演等形式,学生在线上教学、实践实训中的表现都列入平时成绩。

  疫情防控已接近尾声,但在线教学仍借势在迅猛发展,“交互实践式”模式的优化也将会继续,将会因时制宜地进入新的完善阶段。(作者系浙江外国语学院 马宏程)

标签:学生;在线教学;反馈;课程;疫情;教学模式;教学质量;文化;教学进度;疫情防控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