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让青春表达与传统文化“双向奔赴”

2024-06-03 09:54:15 来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

  “忍不住感叹,太美了!像从唐仕女图中走出来的一样。”近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厅上演了传统文化节目“唐宫夜宴”,“05”后学生杨骐祯说。喜欢历史的她曾想象过多次大唐盛世的场景究竟是怎样的,但这一次彻底被传统文化“圈粉儿”。

  这样的场景在该校的校园里并不少见,东湖边上响起赛马曲,海草园飘荡着茶花香,校园里矗立着孔子像……漫步校园,听觉嗅觉视觉共同交织着一幅“传统文化”富春山居图。新时代,如何用传统文化赋能青年学生成长,唤醒更多传统文化的“青春面孔”,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一直寻找的答案。

  融教学,让传统文化“实”起来

  “我不是来听老师讲《道德经》的,我是来听老师讲老子年轻时候的出圈故事的”,学生一边说着,一边脚步匆匆地往国学大讲堂走去。周二晚7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张薇教育团队工作室主讲的“国学讲堂”在学生中热度很高,几乎场场爆满,是名副其实的“抢手课”。

  国学讲堂是以“齐鲁最美教师”张薇教授为带头人的教育团队开办的传统文化育人课堂,专事传统文化的推广、传播和建设,每年组建“国学班”,多师同课,采取经典诵读、原著研读、故事解读、问题研讨等方法按模块授课,先后邀请百家讲坛名师鲍鹏山、儒学泰山学者马士远、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克厚等30余名国内传统文化名师来校开讲,每年开展至少100场讲座,覆盖师生达6000多人次。

  “国学讲堂的老师们进行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工程,希望同学们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使者。”张薇老师说。

  国学讲堂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体系的一部分。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范德辉向记者介绍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了由诠释经典型课程、职业人文课程、人文研学型课程、隐性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国学讲堂就是诠释经典型课程的重要育人项目之一。此外,职业人文课程是围绕职业发展需求阐释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研学型课程,则突出山东特色,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隐性实践课程,依托珠山书院、淑女学苑等文化社团,在开展读书会、观影会、诗词大会等分享活动中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塑品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今年4月,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志愿广场、艺术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由该校宣传部举办的第十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文艺展演暨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火热开展。

  第十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文艺展演现场

  笔墨丹青,品鉴汉字之美;霓裳羽衣,呈现汉服遗风;国学讲堂,解密诸子百家思想;文创手造,点亮非遗活态传承……6大内容板块,12个重点主题活动,主题丰富,载体多样,连续举办10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活动,早已成为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的金字招牌。在活动中,学生们观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的“硬核”国潮文艺展演,亲身体验簪花、扎染、蜡染、编织、剪纸、版画等传统手工艺制作,“沉浸式”参与拓印、草编、糖塑、面花、活字印刷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活动。

  教育学院学生表演合唱《小雅 •鹿鸣》

  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打造传统文化育人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第二课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及“青职大讲堂”品牌活动,每年覆盖到了学校所有大一、大二的在校生8000余人, 以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厚的文化滋养和青春派的鲜活表达,放大传统文化育人品牌魅力,把大学生“融”进来,让中华传统文化“潮”起来。

  在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费晓玉看来,“传统文化不是‘老古董’,‘板起脸来讲传统’会把年轻人越推越远,‘沉浸’‘滋养’是方式,‘有趣’‘鲜活’作表达,让青年人与传统文化‘对上眼’,才能让传统文化成为自带流量的‘爆款’。”

  如今的青岛职院,建成孔子文化广场、老子文化广场、墨子文化广场,传统文化氛围“拉满”;举行“非遗进校园”“青职大讲堂”“青职文创市集”等活动,场场爆满;青职诗词大会、国学知识竞赛、经典诵读、青之声音乐会、茶艺展等各种活动不断,时常霸榜师生朋友圈……“极旧”和“极新”所带来的“碰撞感”,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周围“活”了起来。

  重市场,让传统文化“热”起来

  别致的发簪、精美的团扇,一壶香茗配上精湛的茶艺,还有一群“流连忘返”的老外,在第60届高博会上,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展位前被围堵得水泄不通。伴随着“支付宝到账28元、35元、40元……”的声音,展位前的传统文化文创手造被一抢而空。“我愿意等,我想让科特迪瓦的朋友们看看属于中国的美……”。一位科特迪瓦留学生对一支传统簪花爱不释手。她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中文,满眼都是对簪花的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辅导员工作室举办“海棠树下 花YOUNG青春”最美华服日摄影活动

  “簪花作为传统的手工艺术,只能纯手工制作,需要一定的工期”“没想到如此受欢迎,‘供不应求’,半天时间销售额达到了8000元”。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双高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十工坊”之一的“忆·簪花”工作室负责人李晓伟说到。

  “作品变商品,手艺成卖点,传统文化元素成为国潮消费热点”,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起来,顺利搭车“国潮销售热”。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各二级学院专业优势,成立“筑梦沂蒙红色文化产业研究院”“茶山科技小院”进行一系列传统文化文创产品开发,从大场镇“非遗扎染——体验项目”直播引流,到海青镇“中国传统的茶艺项目”商业路演,再到“福禄寿喜”系列非遗花馍设计,逐渐打开市场,走向市场,借助“现代消费+传统文化”的模式,做出文创产品传承传统文化的“青职尝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要在校园找到更多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新平台、新空间,更要放眼于社会实践大平台,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与城市发展同向发力,才能让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更具生命力。”该校党委副书记邢广陆说。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服务地方、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行动,该校7个二级学院分赴各自与西海岸新区的共建的社区学院中的社区、中小学等地进行才艺展演、文化支教、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和专业实践等活动,每年寒暑假,还会组织“青之印”“振超先锋服务队”“天生棒小孩”等1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


标签: 编辑: 吴俏婧
相关新闻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范德辉向记者介绍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构建了由诠释经典型课程、职业人文课程、人文研学型课程、隐性实践课程四部分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教育学院学生表演合唱《小雅•鹿鸣》近年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打造传统文化育人品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第二课堂,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及青职大讲堂品牌活动,每年覆盖到了学校所有大。还会组织青之印振超先锋服务队天生棒小孩等10余支志愿服务队开展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三下乡社会实践,助力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