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独立生活,离家前就要开始练习

2019-09-01 09:01:52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加利

  【彼时的我肯定没有想过,3个月后会在深夜躺在宿舍床上,望着上铺同学的床板,因为想家疯狂流眼泪。】

  ---------------

  5年前的7月6日,我在电脑上查到自己的录取信息后,内心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雀跃感,它如同一颗小火苗,蹭地一下从心里燃烧了起来,火热到幻想第二天睁开眼睛时,已经开始了一段全新的生活。

  但雀跃感不是来源于高考的成功,说实话,我的高考考砸了。高考结束的那个晚上,在发现文综错了8个选择题后,我把自己闷在被子里,静静地考虑要不要复读。

  所幸的是,阴差阳错,我的分数刚好够了心仪大学的最低分数线,虽然没上成喜欢的专业,但好歹还是去了想去的城市。确定了录取信息后,我拿出了小台历,在60天后的报名日期上画了一个圈,又在当天的日期上打了一个叉。当叉和圈圈的距离越来越短,雀跃感便会增加一分:我终于即将离开这个待了18年的城市,离开父母,去一个我向往的城市,独自开始另一段全新的旅途。

  我向往的城市,是北京。在小城市土生土长的孩子,总是对大城市拥有某种理想化的期待。初二那年,我跟着爸妈和外婆一起去了一趟北京,印象深刻的除了威严的皇城和灯光耀眼的三里屯,还有三分钟一趟穿梭于地底的地铁以及胡同老奶奶一口地道的京腔。我想着,皇城和三里屯看过一次也差不多了,未来要能常常坐一坐地铁,听一听京腔,才更有趣。

  现在想想,如果我能早一点预料到,未来的我会在早晚高峰的地铁车厢里被挤成肉饼,以及作为南方人的自己永远只能把“京”读成“jin”、把“馅儿饼”读成“馅饼”时,会不会少一点憧憬呢?

  但少年时代,喜欢和憧憬都是一件很单纯的事情,毕竟事物往往在隔着一层幻想的面纱时才显得尤其美好。在陌生城市的大学生活,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意味着自由、独立和充实。那些憧憬了很久的图书馆、艺术展览和社团生活,就宛如一幅画一样,日益显示出清晰的样子。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对有生以来最漫长的暑假感到厌倦,即将开始新生活的期待感盖过了一切。从未独自生活、做了12年走读生的我,却一点也没有为即将离开家和父母而感到不安。

  彼时的我肯定没有想过,3个月后会在深夜躺在宿舍床上,望着上铺同学的床板,因为想家疯狂流眼泪。高三暑假的那份雀跃,不过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式的兴奋感,当时的自己,也从未考虑过兴奋感消散后会面临什么。

  既然在家待着也是无聊,我开始计划,开学时要做点什么大事才能让这个暑假的尾巴变得更有意义。青春期的我是一名三毛流浪文学的狂热粉丝,曾无数次幻想着自己也能如三毛一般万水千山走遍。初三时,我想独自去云南找认识两年的笔友,爸爸以未成年和不安全为理由拒绝了我。这次去另一个城市读大学,我便想,或许,像新闻报道里说的那种独自去陌生城市报到,我也可以。

  我开始挑比较好说话的妈妈进行试探。“妈妈你看新闻里的学生都是自己去大学报到,没有爸妈带着,好厉害啊。”“是啊,人家多独立。”“我也想一个人去。”“不行,不安全。”

  你看,大人们总是这样“双标”到令人绝望,别人家的孩子独自去大学报到就是独立,我去就是不安全。妈妈很早就开始絮叨,去了大学要学会照顾自己,但她却在暑假期间为着我的宿舍床单尺寸折腾了很久,临行前更是收拾出了好几个大箱子,丝毫不顾及在旁边哀嚎着“不用带这么多”的我。爸爸则是让我承包了各种家务,理由是在外生活会遇到各种事,暑假就要开始练习。在送我去学校报到这个层面上,他俩立场一致:必须俩人送我去——东西太多,女孩子搬不动。

  最终我还是胳膊拧不过大腿,独自一人去学校报到的计划落空,心里有点失落,却也有点隐隐的心安。临出发的前一个晚上,客厅里已经被5个行李箱占据,我趴在书桌上,就着台灯在日记本上写:

  “在家的最后一个夜晚,月光睡着了,洒了一地纯白的酣眠。时针咬着分针、秒针的嘀答,惊醒了梦里的小火车。枕头很柔软,让我一直睡,独自醒在明日远方的晨光。”

  

标签:床板;宿舍;上铺;暑假;城市 编辑: 隋雪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