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同学们去野外抓昆虫,需要眼明手快。
左图:制作昆虫标本。
浙江在线3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郑琳)这年头,给学生布置作业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脑力活。脑洞大、有趣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最近就布置了一份很好玩的作业:捕捉昆虫。
在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的标本室里,凤蝶、蜻蜓、独角仙、金龟子、竹节虫、红袖蜡蝉……将近17万份昆虫标本,大部分是历届农林大学生的传统作业。这些昆虫标本根据所属的目、科、属、种分类摆放,组成阵容庞大的昆虫军团。
领到作业后,正式启动要在每年6月底到7月初的两周,植物保护专业大二的学生就要到野外去捉虫子了。
“这是我们专业的学生最期待的教学实践,几乎从大二开学开始就在翘首以盼了。” 《基础昆虫学》课程的徐志宏教授告诉记者。
刚刚退休的徐志宏教授从2007年农林大的植物保护专业开设以来,已经带了10届学生。
植物保护专业是农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这个学科下面还有3个二级学科: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
“植物保护学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要修基础课程,到大三进入专业课程。在3个二级学科里,植病和昆虫两个学科都是与昆虫学直接相关的。所以,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升大三的暑假,学生需要进行教学实践,去野外捕捉昆虫,并制作成标本。” 徐教授说。
植物保护专业学生有两个班,大约60个学生。他们会以5个人为一组,每组要捕捉涉及昆虫纲的16个目的130个科1200只以上的昆虫,并按照要求制作成昆虫标本。
这个为期两周的实践课,首先由老师们在校园里进行示范操作,接着学生们就被放到野外去工作了。
玲珑山下、钱王祠旁、青山湖畔,男生女生手拿网兜捕捉各类昆虫。
而每年7月9日左右,徐教授会专门抽出两天的时间,带学生到天目山风景区的教学区采集标本。
“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我们学校有签约,我们的学生是可以免费进入专门的教学区采集昆虫标本的。”徐教授告诉记者,“天目山的自然环境优越,植被和昆虫都很丰富,教学区里还有住宿的地方,环境也相对更安全,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的好地方。”
60个学生要捉130个科、上万只的昆虫,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师和学生会按照专业方法来大批量采集昆虫。为了抓到满意的昆虫、制作高质量的标本,他们要用上多种战术和武器。
例如,扫网法,用的就是专业的扫网,网的大小、材质、网眼密度都是有规格的。灯诱法,就是利用昆虫对特定波段的光的趋性来进行夜间采集。
“学生看到昆虫飞来飞去,就兴奋地去追,这样是抓不到的,它飞得通常比你跑得快。比较好的方法是,等蝴蝶飞到眼前,你迅速靠近,用捕虫网去兜。”徐教授说,“这个实践课没有学生不喜欢的,哪怕是胆小的女孩子,也是又怕又喜欢。有的女生刚开始还会怕虫子,实践课结束后已经都成了捉虫‘专家’。”
完成昆虫捕捉后,学生还要做标本的整理、制作和鉴定,上交实习报告,学校要打分考核的。考核的内容,一是看抓到了多少科、多少目的昆虫;二是要看标本制作的质量好不好;三是随机挑出10个标本,让每个同学当场辨认。
“学生在课堂上虽然也能从PPT、图片中学习昆虫的知识,但是野外采集昆虫、制作标本的实践也是必不可少的。”徐教授说。
学生们表示,通过抓虫子这一特殊的专业实习课,不仅更加了解昆虫的习性,也增强了对专业的了解,对于大家今后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增添了信心。学校则希望,通过学生动手抓昆虫制作标本,让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真正走出课堂,开辟新的学习环境,在动手过程中了解病虫害,在每一届学生中都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浓厚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