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中国美院暑期实践队走进龙王村 用画笔为乡村增色添彩

2018-08-06 07:16:58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杨 廖垣

  浙江在线杭州8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通讯员 刘杨 廖垣)千山含翠,风摇竹影。7月底,正值盛夏,满载游客的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开进了安吉县上墅乡龙王村。满目翠绿、溪水潺潺、清新民宿,让游客们好不惬意。而最吸引目光的要数两个4米高的“立方体”墙绘——不久前,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的8名师生走进龙王村,用画笔为光秃秃的蓄水池披上了“美丽衣裳”。

  从远处望去,两个“立方体”完全融入于山水之间:一幅画作以荷塘、锦鲤为主题,表达“年年有余”的美好寓意;另一幅以竹元素为主旋律,描绘龙王村郁郁葱葱的竹林景象。慢慢走近,但见荷塘泛起涟漪,鲤鱼栩栩如生,层峦叠翠的竹林,藏于林中的山石……白色蓄水池摇身一变,成了融入风景中的画卷,生态和谐美景跃然墙上。

  以前,蓄水池白色的外立面在绿水青山间略显突兀、呆板,龙王村原本打算请专业人士来美化加工,没想到这个想法和暑假里走进乡村进行暑期实践的中国美院师生不谋而合。

  美景,有时候也需要“神来之笔”。艺术的画笔,加上乡土的滋养,就能产生“美美与共”的效果。作为此次实践活动的负责人,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龙翔说,所谓美育,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还要培养他们对社会的担当和责任。希望用这样的方式,展现美院人的风采,为美丽乡村增色添彩。

  在绿水迢迢、青山隐隐的乡村进行公共艺术创作是“美上添美”的事,师生们在下笔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了解乡风民俗,到熟悉村里的产业文化,大家的创意时时迸发:是小清新,还是大色块?是现代风,还是抽象派?

  “两个‘立方体’都在村民家周边,因此,创作的内容必须是能被村民们接纳、喜爱的,是村民们一眼就能看明白的。”此次墙绘创作的指导老师、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教师安之堃说。经过几轮效果图比对,大家一致选择了绿色为主色调,希望能将画作融入村里的片片绿海中。

  因为是大体量的创作,用刷子上色的过程接近体力活——常常是在梯子、架子上画上几笔,又跳下来观察一番,再爬上接着画。经过精心创作呈现出来的池塘、荷叶、锦鲤、竹林、白马和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毫无违和感,景中有画,画中有景。

  “这不是鲤鱼要往我们龙王村跳的意思嘛!”一位村民看到墙绘后说。这句话令实践队成员柯飞羽和张思琪很开心:“村民能欣赏我们的作品,是对我们创作的最大肯定。”

  五天四夜里,龙王村扑面而来的乡间气息也带给了年轻人不少惊喜。“微光点点的萤火虫,让乡村的夜晚更有诗情画意,而我们也像是走进了童话世界,忘却了一天的疲惫。”实践队成员张海伦说着,翻出了手机里的照片,回忆起仲夏夜里的点点滴滴。“你看,这是前期调色阶段,大家都是徒手操作……”实践队队长潘婕妤说,每天收工前,团队成员们都会拍一张“进度照”,到了晚上,队员们与萤火虫相伴,一起讨论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家从乡村中找到美好,通过提炼,再用艺术的方法表现出来,这种美的叠加溢于言表。”团队成员马东阳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边创作,一边感受,一边理解,一边践行。短暂的社会实践中,团队成员们感慨,虽然能为龙王村做的事情很有限,但看到自己所学所长有益于乡村的发展,大家都很有成就感——“与其说,我们在为乡村振兴创造美丽,不如说是在寻找学习艺术的初心,寻找艺术与乡村、生活的关系。”“我们不是美丽乡村的旁观者,我们是参与者。”

  站在画作前,龙王村村主任朱丽英喜滋滋地说:“这是我们美丽乡村建设的又一处文化地标。”现在,村民又开始期待美院人为村里设计的文化长廊。

  离别前,实践队成员华志骄阳写了一首诗作为纪念,字里行间都是真情流露。“龙王山,石塔底,挥斥方遒,少年心气应如许。碧莲叶,红锦鲤,白驹成双,绿水青山犹可期……”

  关于美的故事还在继续。


标签:龙王;公共艺术;蓄水池;雕塑;龙王村;师生;画笔;乡村;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创作 编辑: 吴俏婧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