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研学旅行的孩子们在“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内体验活字印刷。暑假期间,各地的孩子们纷纷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学艺”充电。新华社发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小学开展校外研学活动,将博物馆教育“搬进”小学课堂。新华社发
时值三伏,比天气更热的是暑期游学的热情。国家博物馆入口的长队中,有不少身着夏令营、研学营logo衫的孩子。然而,跟着带队老师走一遭,记者发现,很多讲解内容都是照本宣科,有的老师甚至让学生抄写说明牌。
2016年年底,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乘此东风,不少旅行社、培训机构都在暑期推出了游学夏令营,其中主打传统文化的游学格外受欢迎。改名容易符实难,脱胎于文化旅游的“游学夏令营”如何进阶为“研学旅行”呢?
文化游不能与研学画等号
在某旅行社游学项目宣传页上,“研学旅行成必修课程”“传统文化考核在中高考中比例上升”等字眼非常醒目。北京市海淀区四年级学生吕梓萌的妈妈为女儿报名了“三孔”深度游学,在她看来,去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学习能够更加深入地感悟传统文化:“反正也要出去旅游,能长知识是一举两得。”
但在北京市景山学校教师朱畅思看来,游学与研学并不能画等号。“研学组织方应有科学的逻辑,自己要设计活动、给孩子讲解、带着孩子们总结。否则,就只是个旅游、玩乐的组织者了。”
“最近游学比较热,大家都挤进来。有专业一些的,也有挣快钱的。”北京市东城区某中学教师连宇(化名)兼职做讲解已经快5年了。据他介绍,现在传统文化游学看似选择丰富,但找到靠谱老师不容易:“有很多是导游做讲解,错误的、附会的、迷信的一股脑儿讲出来,还有的热热闹闹但没有干货,还有诱导购物的。”
此外,标榜“工匠精神”“动手能力”的夏令营也名不副实。记者探访了一个名为“我是小木匠”的亲子夏令营。玩具车168元,投石车268元……宣传页上,最醒目的是课程材料费。而记者发现,教学只涉及成品件的简单拼接,距离动手能力很遥远,叫“亲子游乐”或许更加恰当。
2017年11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但记者发现,《纲要》所提到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将“游学”笼统称为研学旅行,泛化了《纲要》的范围,旅行社、培训机构组织的游学只是取了一个笼统说法,模糊了研学的本义。
《意见》还指出,研学旅行应避开假期旅游高峰,那么,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研学旅行主题要精心设计
“江苏的省会南京为什么距离安徽那么近?徽商为何转运淮盐且聚集在扬州?”老师预先的提问,让京师实验小学安徽研学团的学生对旅行充满期待。到了安徽,他们了解到,原先的江南省囊括了现在的江苏和安徽两省,南京正好在江南省中部,而同省盐务转运也是顺理成章。
“研学旅行要求走进社会,而对小学生来说,研究问题需要有很好的设计。”据校长乔锦忠介绍,学校组织的研学团,去哪、看什么都有讲究。“研学团出发前,语文、自然、历史、科学、艺术等方向的授课老师聚在一起,分别提出意向目的地与各自课堂知识的融合点,根据汇总结果选择主题和目的地。其中,年龄段不同,研学内容也各有差异。除了安徽团,我们还组织过山西团,这都是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地区,可以给学生上一堂大课。”
记者了解到,组织主题研学旅行并不意味着学校包揽包办,外地交通、住宿等仍然要依赖旅行社,但主题的把握一定要由专业教师设计。乔锦忠介绍,为有效推进研学旅行落地,北京市教委为学校组织的研学旅行提供经费支持,学校提出计划经审批后即可获得支持。“我们明确由学校确定主题,制定日程线路,老师带队讲解。在满足这些要求的情况下,再由旅行社竞标。研学课程开发得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他说。
研学师资缺口待补齐
“其实,去古镇喝个茶,参加成人礼,也能增进对文化的了解。家长的目的不一样,游玩也无可厚非。当然不排除有些家长觉得浮于表面意思不大,因此提出更高要求。”乔锦忠表示,研学旅行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过程,教育部门还可以做更具体的引导,指定目录范围,对研学旅行提出更明确的要求。
7月中旬,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中小学研学旅行实施意见,提出5年左右时间建设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个以上、全国基地20个以上,遴选省级营地10个以上、省级基地100个以上。要求各地围绕“红色之旅”“生态之旅”“文化之旅”“活力之旅”等主题,筛选打造3至5条面向本区域的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而之前四川省关于研学旅行的意见则要求,依托大熊猫栖息地、都江堰等资源,打造一批世界遗产研学旅行基地;依托泸定桥、彝海结盟地等红军长征线路及邓小平故居、川陕革命根据地等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基地;依托金沙遗址、四川博物院等资源打造一批文博研学旅行基地。各地研学旅行资源的建设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而落实到传统文化研学,师资人才的缺口仍待补齐。“旅行社、公司组织研学旅行是出于商业目的,但人才储备不足。即便中文系、历史系毕业的学生读古典文献都不一定顺畅。”乔锦忠坦言,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学的范围宽广边界不清晰,文学、古汉语、礼仪、音乐方方面面都要涉及,另一方面是因为师资培养体系不健全,课程、专业设置需要对接。“教育部的规划也体现了这一点,武汉大学、东北师大等高校都在建设国学院,与培养大师相比,满足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要求是更加切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