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综合  

陪伴孩子成长 家长到位了吗?宁波家长做得相对较好

2019-01-25 09:44:54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蒋炜宁 蒋炜宁 姚俊 吕栋权

  和爸妈一道做美食。

  陪伴是家庭教育的核心。高质量的陪伴,能够促进孩子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然而生活就像一列急驶的列车,可供我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少。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失陪”特别是父亲角色的缺位,似乎已成普遍现象。怎样增加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已成为众多家长的一道必答题。

  场面一届比一届火爆的陪伴教育论坛。

  调查显示:家庭陪伴部分缺失

  “父母和你一起吃饭,一周几次?每周一起阅读吗?父母陪你聊天吗?父母经常主动陪你参加成长体验活动吗?”“你喜欢选择谁陪伴你?”“你喜欢怎样的陪伴?”上月末,有关单位对海曙区三所学校开展了一项以“陪伴”为主题的调查。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三所学校的孩子普遍认为家长陪伴较多。其中,每天与父母一起吃饭的有75%左右,一周与父母吃饭少于2次的低于10%;65%左右的家长经常陪孩子聊天,每次聊天大约10分钟;有一半孩子坦言,基本不与父母一起看书;而有共同阅读的家庭中,不少父母是拿着手机看电子书,多为网络小说。

  “父母是陪自己最多的人吗?”选择“是”的孩子,在三所学校中的比例分别为40%、70%和57%;45%的孩子认为父母平时主动参与自己的各项活动;半数以上的孩子认为父母的陪伴给自己带来一定压力。值得关注的是,父亲似乎不受孩子待见。其中一所中学的孩子,只有22%喜欢父亲陪伴,而喜欢母亲陪伴有49%,喜欢祖辈陪伴的有29%。另两所学校均有超过半数的孩子喜欢母亲陪伴。

  此次调查涉及近1400名家长和孩子。所选取的三所学校颇具代表性,分别位于老城区、城乡接合部和半山区。老城区学校,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城乡接合部学校,家长从商较多,并以新宁波人居多;半山区学校,家长以务工务农为主,外来务工家庭超过半数,有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通过陪伴,和孩子们的关系融洽了不少,也时常会在陪伴中讲述家风家训和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其中,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占75.99%,教孩子明辨是非的占65.72%,有43.21%的父母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另外,“失陪”现象虽比以往有所好转,但父亲依然缺席,占46.5%。

  此外,家长面临的陪伴困难也大同小异:除没时间、没精力外,还有三大困难,即不知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不了解孩子想法等。

  上月末,来甬参加活动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卢彩晨说,孩子成长中家长“失陪”,这在中国家庭中已成普遍现象。最早失去家长陪伴的是留守儿童,之后是“富二代”,再后来是外交官、教师、医生等群体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家长正在这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沦为“失陪族”。

  家庭陪伴,宁波家长做得相对较好,但“失陪”和“隐性失陪”现象仍然突出。家长们也为不懂得陪伴而感到苦恼。采访中,一些家长说,原来无话不谈的“小尾巴”现在话不投机半句多,无力感越来越强烈。一位老师告诉记者,一名性格文静且学业成绩优异的女生,在父亲批评她成绩退步时,竟然把自己关在小阁楼里整整20个小时不出来。孩子认为父亲平时不在家、不关心她,没资格再去指责她;而父亲则辩解说,自己长期外出经商,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祖孙一起亲近田野。

  深度陪伴,助孩子更好成长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是父母给他们最好的财富。

  张先生是一位新宁波人,一儿一女分别就读小学和高中。他来甬近20年,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女儿幼儿园和小学阶段都是掏钱请人托管,在女儿初中时的家长会上,他头一次接触到“陪伴教育”这个概念,受到触动的他由此开启送儿女上学模式,一送就是5年。周一至周五,他每天5:30起床,和女儿一起到小区附近早餐店吃饭,再步行到学校。这十来分钟路程里,他们聊着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孩子会向老爸诉说自己的困惑和担忧,老爸则不露痕迹地对孩子进行引导。送完女儿后,张爸买菜回家,再开车送儿子上学。

  “忙归忙,认真规划总有时间和办法陪孩子的!”张爸说,前些天女儿在给他的信中提到,天赋和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同学之间的成绩差异,但学会做人、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则更为重要。在信中,她由衷地感谢父亲的陪伴。

  现实中,学龄前孩子多由祖辈代为照看,上学后父母才参与管教,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0岁-5岁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关键期,由父母主导的家庭陪伴越早开启越好。

  海曙田莘耕中学推行家长陪伴教育已有5年。该校校长陈林认为,家庭陪伴形式多样,时长不论,但家长一定要“走心”。跟孩子一起运动,跟孩子共同阅读一本书或一个片段,一起参与实践体验,一起反思反省、互诉心声,共同面对挫折。他强调,家长应淡化对孩子成绩的关注,转而关注孩子未来发展所需的基本素养和技能,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为孩子补上

  这些成长过程中的必需品,同时改善亲子关系。

  该校一名男生在妈妈陪伴下摆摊卖雷笋,刨去成本整整11个小时才赚进不足百元,孩子从中体会到父母生活的不易。不少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养成了规划学习生活的习惯。采访中,家长们较一致的看法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学会了转换视角和思维看问题。一位妈妈说,现在遇到孩子成绩波动等问题,首先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陪伴教育:从培训家长做起

  上月末召开的海曙区“海贝计划”推进会暨田莘耕中学第五届陪伴教育论坛,场面火爆,有小学、中学学生家长,也有幼儿园家长,还有各所学校的老师前来观摩,近千人无一中途离席。

  田莘耕中学专门成立了陪伴教育团队。导师陪伴团队由班主任担任首席导师,由一名任课老师担任梦想导师,两名家委会代表或社会知名人士作为实践导师,学校或班级阳光少年作为成长伙伴,组团助力家长陪伴。每次家访中,老师对家长个别指导,根据家长和孩子不同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陪伴内容,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使陪伴教育水到渠成。学校还开通了微信公众号,为家长提供陪伴教育模板,至今关注家长超过2000人,每天阅读量超过1000人次。

  中国青少年中心科研部副主任洪明认为,现代家长需扮演好三重角色,即好的教育者、合作者和消费者。在陪伴教育中,家长必须意识到自己很关键也很重要,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为一名合格家长。良好的亲子关系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手段,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提供支持、解决问题。

  陪伴教育,过程大于结果。洪明说,生活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家庭规范要树立得早、细、明、严,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孩子成长。同时,家长要成为学校忠实的合作者,充分借助自然、图书馆和培训机构等各类社会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记者了解到,海曙区于2017年底启动“海贝计划”,依托4个子项目,花费3年时间提升家长育人核心素养。去年下半年,海曙区在社区学院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作为区家长学校总校,开发家校共育课程和教材,推进“海贝计划”。区教育局还将出台家庭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并组建一支家庭教育服务队,进乡镇、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为家长提供咨询。同时,吸收专家、班主任、心理咨询师、优秀家长等,组建家庭教育顾问团,提供专业指导。

  无独有偶。象山的家长学校不仅遍及公办学校,还开进民办小学及培智学校,实现全覆盖。该县启力学校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家长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管理孩子的能力、方法和时间都欠缺。经过培训,家长素质普遍提升,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和父母的关爱,精神面貌越来越好,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明显减少。象山还特地编写了从幼儿段到初中段的《家庭教育读本》12册。

  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清醒地认识到以陪伴为核心的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对每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主动承担起陪伴教育的主体责任,家长朋友,你们准备好了吗?

  家长陪伴需要关注些什么?

  孩子成长有哪些关键期?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一生有7个发展关键期:

  学习咀嚼关键期(6个月);

  秩序规范关键期(2.5岁—6岁),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行为、习惯,往往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这个意思;

  语言发展关键期(3岁—6岁);

  想象力发展关键期(2岁—8岁);

  文化敏感期(6岁—10岁),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大人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岁—14岁),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大容量的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

  独立关键期(12岁—15岁),这一阶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如果在发展关键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孩子学习起来既快又好,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旦错过关键期,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无法弥补。

  此外,在孩子成长中,家长得时时从底线教育、言传身教、因势利导、预设规划和耐心等待这五方面,不遗余力地做好陪伴这门功课。(蒋炜宁整理)

  忙,不应是父亲“缺席”的理由

  前几天,在微信上看到一位女士寻找手机的新闻。这位女士说,手机不值多少钱,重要的是手机里贮存着这些年自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经常看看,会让她时时充盈幸福感,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很遗憾,不少父亲却享受不到和这位母亲一样的幸福感。

  家庭教育中,46.5%的父亲缺席,这是海曙区的一项调查得出的结论。更让人难堪的是,只有22%的孩子喜欢父亲陪伴,不知父亲们看了感想如何,有没有汗颜?

  父亲缺席,往往以“忙”为托辞。是的,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生存,为了事业发展,作为家庭“主心骨”的父亲,成天在外东奔西跑,显得更加忙碌。但是在我看来,“忙”不是一个父亲缺席家庭教育的理由,正如张爸说的:“忙归忙,认真规划总有时间和办法陪孩子的!”根子还在于观念上,不少父亲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归于母亲,父亲的责任在于养家立业。

  诚然,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在家时间多、女性天生的细腻敏感、容易与孩子沟通交流等;父亲虽也有厚重的爱,但男性特有的豪放和粗犷,使得他们在教育子女上缺乏细致耐心,容易陷入急躁甚至粗暴。即使如此,家庭教育中也不能少了父亲。因为,与母亲的温柔、感性教育相比,父亲的教育、影响多是刚性、理性的,孩子的智力启迪、健康养育、习惯养成等,需要父母双方相互补充、形成合力。现在不少男孩缺乏阳刚之气,就跟孩子成长过程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教育工作者缺失有关。

  父亲是一个角色,更是一种责任。孩子的成长过程不能重来一次,无论怎么忙碌,作为父亲,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满满地表达出来。(李国民)

标签:成长;孩子 编辑: 陈彩燕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