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学校运动场地状态数据
图2 教师年龄结构状态数据
图3 教师职称结构状态数据 图表由课题组提供
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民生工程。当前,我国教育扶贫工作瞄准“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强调“精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的主要战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是帮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路径。本研究选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区(县、市)义务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教育精准扶贫的视角提出对策和改进建议。
调查概况
通过实地教育考察和对教育部 “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助力工程项目初中和小学校长进行调查,并使用“问卷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除吕梁山区和罗霄山区外的国家1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涉及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00个区(市、县)的义务教育学校的校长(副校长)和教师。在线总计填写问卷2260份,有效问卷共计2231份,有效率98.7%。
自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评价与跟踪研究调查问卷》,分学校问卷、校长问卷和教师问卷。问卷采用封闭与开放式问题相结合的设计。问卷主体部分采用Likert 5级量表计分方法。采用EXCEL2016和SPSS24.0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结果
(一)高度评价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
1.校长教师对扶贫政策认识清晰
在对学校校长、教师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认识程度调查中,“对扶贫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经常关注扶贫各项政策和通知”“能意识到扶贫政策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三项调查问题中,校长群体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共同占比88.02%,教师群体占比达到83.05%,其中“非常同意”所占比例均值为56.58%,表明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绝大多数校长和教师对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2.充分肯定扶贫及项目管理制度
在对扶贫项目制度和管理状况的调查中,八成以上的校长和教师认为本地区的教育扶贫建设项目有“标准化的日常管理规范流程”“周全的规章制度”“较为规范的实施流程”。在问卷调查中,校长群体选择“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的比例占85.67%,教师群体占84.21%,表明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校长和教师对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和项目管理具体实施较为满意。调查对象普遍认为,现行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制定较好地结合了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改善本地区教育的落后状况。
3.学校薄弱环节得到较大改善
在调查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当地学校的实际影响中,79.75%的校长和79.73%的教师认为在扶贫政策指引和项目的支持下,“学校的薄弱环节得到了较大改善”,教育精准扶贫建设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贡献,提高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有利于探索符合学校的发展路径。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改善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方面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4.特困地区学校及师生充分受益
在调查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对学校师生的切实影响中,82.37%的校长和79.49%的教师认为教育扶贫项目的开展较大地“鼓舞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通过实施“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项目,显著改善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况,切实帮扶了贫困群众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教育精准扶贫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受益。
(二)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全国水平
本次调查的学校样本中,对其校舍建筑总面积和学生总人数进行了统计,得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4.88平方米。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13.48平方米,从数据可以得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与全国水平相当。
2.学校运动场地满足教学基本需要
在对学校运动场地的调查中,大部分学校建有运动场及跑道(73.21%)、篮球场(98.81%)、羽毛球场(52.98%)、乒乓球台(99.40%)(见图1)。在问卷调查的“其他”选项中,有9.52%的学校填写还有足球场。有42.26%学校有排球场,占比例较小。调查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多数学校能够满足中小学生日常体育课教学、学生锻炼、大型活动、文化娱乐等需求。
3.学校教学辅助用场地有待增加
根据学校教学场地用途分为五大类。调查表明,基本类中的普通教室和图书馆达到100%的学校覆盖率。平均每个学校约有15间普通教室,而学校的平均学生人数为528人,平均班级数为13个,表明普通教室能够满足学校教学基本要求。并且平均班级人均数和最大班额数都不超过40人,低于小学45人、初中50人的标准班额。科学类中理化生地实验室、科学实验室基本建有,且功能较完善,达到80%以上覆盖率。地理教室虽然比例较低,但有数据显示地理专用教室在全国的普及程度不高,且使用率较低,因此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大。艺术类中音乐和美术教室均达到80%以上普及率,书法教室普及率有待提升。信息类中计算机教室(94.64%)、电子白板教室(87.50%)、多媒体教室(77.38%)均有较高的普及率。健康类教室是五类教学用场地中最为薄弱的,卫生室(59.52%)、心理咨询室(53.57%)、体育活动室(47.62%)、学生活动室(29.76%),这表明需要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状况的关注和保护。
(三)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乐观
有资料显示,过去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师资队伍存在教师男女比例失衡,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教师老龄化严重,年轻教师留不下、稳不住,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缺乏优秀师资等问题。调查表明,目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整体情况较好,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不大。
1.教师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本次参与调查的学校样本中,男女教师比例均值为1∶1.20,男教师平均比例45.43%,男女比例基本均等。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为1∶1.69,男教师在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中仅占37.13%,而女教师占到62.87%。调查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教师的性别比例相对均衡,且优于全国中小学教师的性别比例状况。
2.教师年龄结构比较合理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样本中,3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比例均值为28.98%,31岁到45岁的中年教师占39.78%,而46岁及以上的教师占32.40%。中青年教师共占68.76%,占比近七成。根据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年龄结构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30岁及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2)。表明在这些地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得到改善、较为合理,并没有出现教师老龄化严重的现象。
3.教师职称结构有待优化
参与本次调查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样本中,高级教师占16.04%,一级教师占36.76%,二级教师占36.18%,三级教师平均占比7.29%。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的职称结构中高级教师占38.51%,一级教师占35.79%,二级教师占13.54%,三级教师平均占比0.63%(见图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职称结构相比全国水平,一级教师比例差距不大,高级教师比例较低,二级和三级教师比例较高。表明这些地区学校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为中等水平,缺少高级职称的优秀教师。
4.教师学历层次有待提升
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均值为54.07%,拥有专科及以下学历占43.71%,硕士及以上学历占0.29%。2017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57%,本科学历占64.55%,专科及以下学历占33.88%。调查表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校缺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教师,而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比重较大,接近半数。
(四)贫困家庭学生生活有保障
参与调查的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辍学率平均值为0.37%,最高辍学率达5%。在校学生中特困家庭子女比例平均值为22.26%,在校学生生源地平均来自9.37个村,最多来自近100个村社,学生距学校最远距离均值为15.24公里。所有学校均建有食堂,大部分学校食堂提供一天的早餐(82.74%)、午餐(98.81%)和晚餐(68.45%)。98.2%的学校有营养午餐计划,营养午餐标准平均5.12元/人/餐,高出国家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其中43.6%的学校营养午餐由政府全部出资,其余学校由政府和家长共同分担,政府出资额平均占到78.81%。学校食堂提供的饮食种类以主食、肉蛋类、蔬菜为主,但较为缺少豆类、牛奶、水果等。这些地区的中心校、初中都建有学生公寓,家距学校较远的学生都能入住学生公寓,贫困家庭学生住宿费全免。
对策建议
在调查问卷最后的开放式问题中,对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不足与改善之处进行意见征集,参与调查的教师和校长提出了许多真实具体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系统整理、科学分析、精确判断,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做到精准识别,扶真贫真扶贫
1.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
在征集的意见中不少教师提出“要摸准真贫还是假贫”“让真正的贫困户得到扶贫,杜绝虚假”“摸清贫困家庭学生的家底,不能滥扶贫”等类似问题。解决此类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对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要精准掌握扶贫对象的类型、致贫原因,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科学依据,做到落实到村、社、组,落实到贫困家庭和学生,精准识别,精准施策。此外,还应建立动态的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进退机制,每半年或一年,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重新识别和更新扶贫对象信息,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2.教育精准扶贫要因地施策
针对校长和教师提出的“要与地区实际相结合”“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杜绝形式主义”“要分地区制定适合的政策,特别关注地区差异”“教育扶贫要切合实际,不搞一刀切”等问题,要保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达到真正脱贫的目的,必须根据各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校科学设计教育扶贫计划和实施方案,“一地一方案,一校一措施,一人一对策”。校长和教师对策建议中多次提到“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不能一味地从经济上给予特困家庭和特困学生帮扶,否则将会造就一群‘不愿意脱贫的懒汉’”。同时,要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公平公正,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
1.着力改善特困地区薄弱学校条件
针对“学校软硬件设施需改善”“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办学条件改善还不够”“农村校舍建设不完善”“多媒体设备不足、信息化水平不高”等意见,表明当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教育信息化水平低,特困地区薄弱学校教学用房、教师周转房、学生寢室和食堂设施等不足,边远特困地区学生就近入学难以保证。为此,要继续扎实推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特别要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完善学生食堂设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寄宿制学校
调查结果显示,特困地区学校在校生来自多个村社,最多的学校有来自近100个村社的生源,学生家距学校较远。因此,扩大寄宿制学校规模,解决特困地区学生上学远、花费贵的问题尤为重要。同时,改善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确保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达标,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搞好寄宿制学校文化生活,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寄宿生课余生活。增加寄宿制学校运行经费,政府应对寄宿制学校的水费、电费、食堂宿舍聘请的员工工资等给予补贴,降低学生食宿等费用,从而减轻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提升师资水平,保障教师待遇
1.精准补充特困地区师资
问卷征集意见中反映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音体美教师短缺”“教师编制不足”“优秀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这些都是制约特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实施“乡村教师培养计划”,改革师范生培养模式,公费培养“小学全科”“初中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大力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身体健康、刚退休的中小学教师到这些地区去讲学、支教,带去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促进乡村教育改革,引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同时,要增加教师编制,落实编外教师与代课教师同工同酬政策。
2.精准培训特困地区教师
征集意见中普遍反映,希望“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更多的交流和学习平台”“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各级政府要构建乡村学校、乡村教师及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保障体系,在加强国家和省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强特困地区县级教师培训基地的建设。实施“‘国培计划’精准扶贫乡村教师培训行动”,重点针对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双语教师和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教师开展培训,更大规模地开展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局局长、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
3.落实“提待减负”政策
“提高教师待遇,不能让‘教师的工资要高于当地的公务员’是一句空话”“改善教师住宿条件、多建乡村教师周转房”“关心教师生活和身心健康”等建议,在调查中63.7%的学校周转房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艰巨性和紧迫性。设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特殊津贴,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加大乡村教师周转房的建设力度。同时意见中提倡“减轻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以外负担”“少占用教师时间下乡驻村,三尺讲台才是最好的扶贫场地”,让教师能够专注教育教学,把教师的时间还给学校、课堂和学生。
(四)加大帮扶力度,关爱留守儿童
1.继续加大对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力度
征集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关注贫困家庭学生”“加大对特困生的资助”“对建档立卡学生进行实地审批”“关注非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及子女”。因此,特困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和覆盖范围,严格审核“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信息,完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制度和工作流程。按照“全覆盖”的思路,加大义务教育精准扶贫资助资金投入,扩大政策覆盖面,建立健全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的资助保障体系。同时,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人士、社会及民间组织机构捐资助学,多渠道筹集学校资助资金。
2.切实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在征集意见中“留守儿童”作为高频词语出现,留守儿童是当前特困地区农村不容忽视的庞大特殊群体。特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数量较多,隔代抚养现象普遍,留守儿童缺少关爱和交流,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突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帮扶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个性化学习指导,切实构建起关爱留守儿童成长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积极推广留守儿童“代理爷爷奶奶”“代理爸爸妈妈”制度,以及留守儿童关爱自愿者服务,并在特困乡村成立关爱帮扶组织机构,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室,配备专用设备,定期举办“视频交流”“网络亲子”等活动,给孩子更多亲情、更多关爱,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7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评价与跟踪研究”[BHA 170115]成果。蔡其勇系长江师范学院副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本课题主持人;毋锶锶系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长江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苏志强副教授主持了问卷设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梁红梅副教授参与了问卷设计和数据处理工作)
■调查者说
让义务教育更有保障
蔡其勇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力度,这些地区的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也备受社会关注。2015年以来,笔者先后主持完成了三期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边远贫困地区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初中校长培训项目,来自中西部近20个省份特困地区的200名农村校长接受了培训。在与参训校长的接触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现实情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2017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实效评价与跟踪研究”课题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立项。两年多来,课题组深入12个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0多个区(市、县)开展教育考察,与教育部门负责人和扶贫干部、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及学生家长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度访谈,主持召开了“集中连片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经验交流会”,收集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及材料。同时利用“问卷星”对近100个区(市、县)的教育部门、义务教育学校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研究。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亲身感受到了特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学校、教师及学生所受益处和变化情况,对特困地区广大干部和教师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表示由衷敬佩。
调查研究表明,国家实施针对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以来,制约学校发展的薄弱环节得到了较大改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能力有所提升,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关键难题,教育精准扶贫为学校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有力提高了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学校和教师普遍受益。调查中所见到的实物、事件和情景,真实展现了教育精准扶贫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极大鼓舞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等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状况,切实帮扶了贫困群众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学生充分受益。
然而,要持续搞好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还应做到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实行“一地一方案,一校一措施,一人一对策”。继续推进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善学生教室、宿舍、食堂等设施设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着力解决好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不足、音体美教师短缺、教师编制不足、优秀农村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加大教师专业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继续改善教师住宿条件、多建乡村教师周转房,关心教师生活和身心健康,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高教师生活待遇。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各级教育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要切实抓好“控辍保学”、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和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接受平等、公平的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保障所有学生健康成长。要持续改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现状,提升义务教育的保障能力,努力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让教育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推动义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让特困地区的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