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新的历史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
乡村振兴看教育。如何让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这是杭州多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以名校集团化为抓手,五年时间,配合城市升级转型、逐步探索,杭州从“名校+”的1.0模式,形成区域特色共同体的2.0模式,再到探索从县域到市域的新名校集团化3.0模式,形成了由点到面、特色鲜明的名校集团化历史轨迹。
教育发展看教师。2017年起,杭州瞄准了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目标:不仅要让名校走进乡村,名师同样要植根乡间。作为杭州市政府《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年)》提出的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惠及杭州乡镇百余所学校、万余名教师、十万余名学生的“名师乡村工作室”计划应运而生。
今天,杭州启动第二批77个“名师乡村工作室”。加上第一批已运行的42个,目前杭州已经建立了119个“名师乡村工作室”,提前实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的建设100个名师乡村工作室的目标。
未来可期。一大批特级教师和名师在乡村大地上播撒的教育种子,在不远的将来将为杭州的美好教育增添更多靓丽的颜色。
阵容超强 几乎你知道的名师都在这里了
“名师乡村工作室”里有哪些“大咖”?
第二批导师中,还出现了大学教授和特殊教育学校校长。让名师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指导更加多元化,为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名师乡村工作室”就是通过名师的带领,通过共同研讨、挂职观摩、开展教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培育乡村教师。其所要完成的目标是——
让名师带着美好教育走上讲台,为全市各个乡镇的100所中小学校、1000余名乡村骨干教师开展成长培训与教科研活动,带动10000名以上的乡村教师专业成长,让10万名以上乡村学校的学生,接受市区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提高乡村教育水平、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提升城市教育品质,推进杭州教育现代化。
半年前,第一批42个工作室就开始运行。在首批名单中,聚集了来自各区、县(市)及市直属学校的大腕儿,所有导师均为高级职称,其中半数以上拥有特级荣誉,如小学初中段的楼朝辉、吴丹青、娄屹兰、易良斌、王红、姚丽雅、陈道远、田佩章等,高中的方淳、骆兴高、顾建辛、冯定应、徐先友、何东涛、林肃浩、吴江东、朱世光等,中职的郑效其、沈柏民、葛春灵、佘运祥、姚翔、阙广武等,几乎囊括了各领域各学科的最强阵容。
而第二批77个“名师乡村工作室”中,除了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采荷三小教育集团校长黄升昊、天长小学特级教师蒋军晶、学军中学特级教师黄刚等名师外,杨绫子学校校长俞林亚、湖墅学校校长郤玲亚,分别在桐庐县培智学校和建德市培智学校,新设立了两个特殊教育名师工作室,助力农村特殊教育发展。
同时,杭州市教育局还聘请了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刘力、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童富勇两位高校教授,分别担任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和淳安县汾口中学两所工作室领衔导师,主攻中小学教育,让名师对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指导更加多元化。
不走马观花、不浮皮潦草 用心、用智、用情
特级名师们是怎么沉下去工作的?
每学期下乡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天,每年至少与乡村教师合作开展1个教科研项目。多管齐下,让每位导师在乡村教师培养上有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
文新小学特级教师田佩章,在淳安县梓桐镇中心小学设立了“游戏数学”工作室。“农村孩子勤奋好学,但课堂上循规蹈矩,很拘谨。”每次公开课展示,田佩章都会把数学知识同益智玩具、扑克牌等结合起来,学生们听得很起劲。
田佩章同时带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想法,“除了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怎么培养?动手体验!”前不久,在田佩章指导下,梓桐镇小完成了学校第一本生活课程化德育课本编写,围绕乡村、生活、课程、德育四大元素,让乡土情结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虽然教的是数学,但田老师给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大启发。”梓桐镇小教师方星说。
来自淳安大墅镇上坊完小的郑爱荣老师,已经是第二次听田佩章讲课了:“以前也有师傅,但主要靠自己摸索,多数是按教材教。”听完一节课后,思路打开了的他也开始在校内尝试关于银杏树叶的项目化课程开设。班上只有9个学生,但郑爱荣尝试让学生分组,自行探究数学问题。每当看见他丢开课本,拿起尺子,学生们都会很期待地说:“老师又要上有趣的课了。”
走进乡村的过程中,导师们也找回了自己最初踏上讲台的那份激情。安吉路幼儿园园长姜娜的工作室设在建德市寿昌幼儿园,工作室桌上摆着一篮千纸鹤,这是姜娜与学员们谈心时折下的。她送给每个学员一本自己推荐的书,自己动手填词给工作室创作了一首“主题歌”,还给每位学员准备了一方小围巾当“制服”,平时讲课系在脖子上。除了杭州的老师们一起去建德,姜娜还经常邀请专家,每次到寿昌幼儿园,她都保证一节课例研究、一次讲座,雷打不动。
下乡进村,要保证时间、保证频率、保证质量。杭州把这些“保证”进行了量化要求——每学期名师下乡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天,固定骨干学员不少于10人,每年至少与乡村教师合作开展1个教科研项目。考虑到导师们平时教学任务繁重,从成立之日起,“名师乡村工作室”工作就已经纳入到导师工作量考核中。同时,每个工作室每年可获得3万元工作经费,设立学校与当地政府也将参照政策给予补助和奖励。多管齐下,让每位导师在乡村教师培养上有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
提振信心 研磨业务 实在的获得感
他们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什么?
仅仅半年,农村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发现,课堂慢慢发生了变化。不少百姓原打算送孩子到县城上学,可现在多数都愿意留在本地接受教育。
长河高中校长何东涛,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次桐庐县分水高级中学。她的学员里,不少年轻人已崭露头角:1人获县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省市立项课题各1项,3人在县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9人在县中小幼教育教学案例评比中获二、三等奖,2人开发的选修课程获杭州市精品课程。才工作两年多的“90后”学员仕显武也获得了不少荣誉,用他自己的话说“持续获得的成就感,激励着自己在学校里不断尝试”。何东涛的想法是,三年后工作室将依据个人能力,将学员细分为管理人才与教学人才,分头培养。明年,分水高中的这些老师,还将成批到杭州的高校培训。
“名师乡村工作室”的导师们都收获了同样的欣喜。姜娜的学员有18篇论文获奖,6个课题立项,其中2个还在市里立项;浙江省特级教师吕桐军的“气质语文乡村工作室”24名学员中,1人被评为杭州市优秀教师,3人评上高级职称,5名评上县小学语文名师。
半年来,首批42个“名师乡村工作室”一共招收了565位乡村教师为工作室学员,开展上示范课、举办讲座等活动320余次,不仅带动乡村教师的成长,还与乡村学校和老师共同开展教科研项目92项,这些教科项目研成果在县级以上获奖61项,市级立项或获奖23项,省级立项或获奖8项。学员开设市级及以上公开课121节,获得各级各类荣誉称号112人次,其中县级荣誉70人次,市级29人次,省级13人次。
对所有学员来说,“校内有名师指导、校外有实践基地、培训机构有理论导师”的多层次发展体系,将逐渐成为成长的常态。而全覆盖的“名师乡村工作室”,也使得杭州市乡村的10万户家庭分享了教育改革红利,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桐庐县梓桐镇镇长牟剑就说,名师乡村工作室给梓桐镇的中小学带来了“活水”,不少百姓原本打算送孩子到县城去上学,可现在多数孩子都愿意留在本地接受教育。
许多指标领跑全省甚至全国后 城乡均衡新范式助力杭州实现“美好教育”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杭州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杭州以名校集团化战略为抓手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所有区、县(市)在全国率先通过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许多指标在全省乃至全国处在领先地位。为了进一步改变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状况,杭州于2016年制定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积极推进乡村教师队伍的建设;2017年把《深化新名校集团化办学,完善市域范围内优质教育共建共享机制》列为重点改革项目,在全国率先将均衡发展的视野从县域范围扩大到市域范围。
杭州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沈建平说,“名师乡村工作室”正是推进市域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举措,他希望通过“名师乡村工作室”项目实现两个机制上的突破——
一是健全跨区域跨层级的名师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不同管理主体对名师流动的制约,推进名师在不同层级、县域之间的流动,让名师真正下到乡村学校,进课堂,带徒弟,沉到乡村学校去工作。通过在乡村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创新教师的人事、绩效管理制度和激励制度,让名师下乡在制度上有保障、有激励,有效推动名师资源的城乡共享。
二是健全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以“名师乡村工作室”为平台,由导师深入乡村学校学员制定个性化的专业成长规划,开设示范课、组织教科研活动、组织乡村教师进城观摩挂职等活动,让乡村教师有更多机会参加更高层次的公开课、教研活动,丰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进一步拓宽专业成长空间,让一大批乡村教师快速成长。
今后三年,杭州将开始实施“美好教育行动计划”,“名师乡村工作室”将成为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大力推进。随着新一批导师进驻,未来杭州市教育局还将启动乡村教师高校专题培训计划,组织1200余名乡村教师到高校培训,让乡村教师到知名高校学习。同时,探索创新名师下乡执教的机制,鼓励支持名师下乡执教,不仅让乡村教师得到名师指导,也让乡村学校学生直接得到名师的教育;探索更好发挥名师在乡村学校课程改革、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作用,让名师在乡村学校的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引领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