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班上有120多名学生,讲课都需要用小喇叭,不然后面学生听不见,学生作业每次只能改一部分,轮流来改……”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至今仍记得30多年前给一个县城中学补习班上课的情景。
如今,“大班额”现象虽已不像当年那么夸张,但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今年,这一现象不仅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被搬上全国两会的会议桌。如何让“大班额”彻底消肿、完美“瘦身”,不妨来听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怎么“支招”。
我国有“大班额”班级36.8万个
《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规定,完全小学每班45人,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和高级中学每班50人。56人及以上的班级,则属于“大班额”,66人及以上的班级为“超大班额”。
3月16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记者会上介绍,2017年我国共有“大班额”班级36.8万个,占全部班级的10.1%,去年1年共减少8.2万个,下降18.3%;“超大班额”共8.6万个,占全部班级的2.4%,去年一年减少5.6万个,下降近40%,在消除“大班额”问题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10多年前,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人民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还会时常看到“大班额”现象,“一个板凳上能坐两三个学生”。潘惠丽说:“这肯定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首先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生均面积不足会影响教室内的通风、采光、照明等问题,对身体健康是有风险的,同时学生和老师的注意力都有限,人数过多会让注意力分散。”
在唐江澎看来,“大班额”课堂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以讲课为主,学生太多很难互动;二是以应试为主,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这么多学生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更不要说个性化的教育,只能采取应试教学”。
“学生在学校不仅仅要学知识,还要进行思想道德、性格、人格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这都需要老师多跟学生接触才能实现,但在‘大班额’中是无法实现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认为,“大班额”还会限制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质疑能力等的培养,“比如说在小班教学中,学生有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但‘大班额’中这种发言、交流的机会可能只会被少数人占有”。
陈宝生表示,“大班额”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室里面放多少张桌子、多少条板凳、安排多少个人的问题,而是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教学质量,还有可能带来安全问题,“大班额”问题必须坚决予以解决、消除。
教育资源不均衡催生“大班额”
而“大班额”现象的存在缘由错综复杂。
李有毅认为,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为迫切,但部分地区因教育资源不足而无法均衡地满足这一需求,“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老百姓希望孩子能上好学校,只能用‘大班额’这种方式来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认为,中西部地区的“大班额”问题在于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教育资源投入较少,所以在增加优质教育资源这方面本就存在历史欠债;而在东部发达地区,“大班额”现象有多种因素的叠加,一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户籍制度的改革,农民进城数量增加,二是外省流入人口增加,三是“二孩”政策放开也会给义务教育增压。“学校原来是按照户籍人口来进行布局的,并没考虑流动人口等的增加,所以原来的资源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韩平说。
城乡“两头抓”
“抓紧消除‘大班额’”,今年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在潘惠丽看来,如今“大班额”问题凸显出来,是因为“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可以说着重解决的是让每个孩子有学上(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之后,着重解决的不仅是学生上得起学,还要上好学,就把质量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消除‘大班额’就更为迫切”。
“浙江省的‘大班额’已减少到100多个,今年要把它消灭掉。”至于如何彻底消灭“大班额”,韩平表示一方面要扩大教育资源,如将学校的建设与城中村的改造结合起来,重新规划学校布局;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城乡一体化,“这需要很多政策一起推进,其中一个较有效的政策是优质高中拿出50%~60%的招生名额分到乡镇初中”。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则建议,要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建设,在城市中要做到学校建设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保证城镇的扩张与义务教育的承接能力协调一致;另一方面,在农村要积极推进农村学校布局适度集中、确保办学水平,与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双管齐下,切实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教育部最近已经提出将缓解“乡村弱、城镇挤”问题,并实施消除“大班额”专项督查,确保2018年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总结这些年的经验,陈宝生表示,根治“大班额”需三大利器,即统筹、规范和台账。其中,统筹是指统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把“城市挤”和“农村弱”统筹起来考虑,通过建设标准化学校以增加学位来解决“城市挤”问题,同时通过办好农村教学点、寄宿制学校来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以解决“农村弱”的问题。
此外,陈宝生强调“规范”,即规范学校的招生行为、办学行为,搞好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改革,合理分配优质高中在区域内的招生计划名额,同时提高普通学校质量,稳定生源;同时要求各省、市、县按照规划建立台账,倒排工期,落实责任。
“地方能否真正落实仍需教育部加强检查和督导。”朱永新认为,要将学校的规模和班额变化情况纳入学校督导的责任范围,开设举报热线、网络平台等鼓励群众举报违规情况举报,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其行政领导管理和监督不力应承担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