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4月2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朱戈倩 实习生 隋雪 通讯员 张野)近日,杭州娃哈哈双语学校初中部向家长们开放了融合课程体验课。来自各个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分别体验了一堂语文、英语、科学和社会与历史的跨文化融合的体验课。
诗意的语文课堂——中体西用的文化核心
一堂看不到西方文化痕迹的语文融合课是如何做到跨文化融合的?老师选择了与杭州渊源颇深的两位文学家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四首西湖诗词展开了小组课堂教学。
在拿到资料后,老师针对教学目标指导了每个小组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读品诗、以画解诗、诗词推荐。经过前两个环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后,学生上台汇报小组的研读成果。
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西方更具自主性的小组协作、团队展示的课堂模式进行中国经典诗词的学习,不失为在语文教学方法上的一种创新。“教学内容上,我们还是坚持中国文化的核心地位,但在语文教学方法上,我们不断尝试采用更加以学生为中心的西方教学策略”,执教老师表示。
日后,学校的语文课堂上还会有中西方文学的对比阅读、中英经典作品的译读赏析,强化综合性学习实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开放的课堂,感受语文学习的美好。
纯正的英语课堂——全英文的浸润环境
什么是“故事”?外教Ciaran老师通过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从人物、设定、情节三个角度带领孩子们重新认识了一遍“故事”。全英文的上课模式让不少孩子刚开始略显拘谨。但是谈吐幽默的Ciaran老师很快便与学生熟络起来。
从简单地讨论Who(谁),When and Where(时间和地点),What Happened(发生了什么),这些更容易理解的概念出发,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基本概念和“故事”的不同形式。以生活中的场景结合以往阅读经验的方式,把握了故事的三个基本要素:Character(人物), Setting(设定), Plot(情节)。
随后,Ciaran老师准备了小黄人的故事片段《竞赛》,以短片为素材更有针对性地分析组成这个故事的不同元素,强化对理论的学习。最终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了小组的任务单“AT THE MOVIES”。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练习,学习分析了文本的结构,回归了英语知识的学习。
严谨的化学课堂——中西教学理念与方法的比较研究
化学课堂充分体现了学科的严谨精神。化学老师对照了《义务教育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与《Science Fusion》(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集团出版的一套顶级科学课程,被美国多所公立学校用作科学教材)。结了合两套教材的优点,学生被一步步引导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认识酸或碱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根据物质的酸或碱物理、化学性质判断物质的酸碱性。
严谨的课堂还极富趣味性,在生活情境中切入让学生对老师的引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很快活跃了起来。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不仅是课标要求的化学知识和这些知识所涉及的核心英文词汇。
“更让人欣喜的是科学课结束后,有一些学生过来问我要pH试纸,因为他们还想回去继续研究更多物质的酸碱性。这正是我们想要通过科学课培养孩子基于自已的好奇心、通过自己的感知力去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的目的。”化学老师刘兆云说。
辨证的社会与历史课堂——从多角度看待世界
围绕 “什么是历史”,“学历史我们在学什么” 这两个问题,社会与历史老师同样用了“讨论组”的形式取代了“一言堂”,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分配到的历史人物,设计一个故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判断,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是杜撰的。
老师以问题和材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在观点的碰撞中寻找到通往出口的钥匙,既赋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的机会,又留下了思考的广袤空间。同时,老师还尝试着和学生合作学习。在思考“我从哪里来”这个人类必将面对的终极问题时,惊喜的是,学生提供了很多蕴含哲理的答案。
学习历史,不仅要学习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变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哲学地认识历史,平衡自我和世界间的关系。具体到初中阶段,就是历史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最后,每个小组收到了三段隐去希特勒姓名且关于他的少年、青年和中年经历的资料,并被要求阅读后概括人物特点。单独面对这些史料,学生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孤独、文艺、可怜和可怕。“从多角度去了解分析人物而非带着固有观念盖棺论定,这是我们想要通过课程传递个学生的。理解一个人是如此,理解一种文化、一种观念更是如此”,执教老师说。
如果不小心错过了这次的融合课程体验,家长们还可以关注参加本周日的融合课程体验,让您的孩子感受来自我校数学、物理、英语和体育老师带来的另一次跨文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