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亚太地区信息学奥赛中国赛区比赛中,学军中学高一男生张哲宇夺得金牌,整个团队的表现非常亮眼,共6名同学夺得金牌,成绩全国第一。
每年四五月起,进入竞赛季。学军中学的信息学竞赛教练徐先友,就开始带着团队各处跑。5月初,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精英赛,7名同学获得金牌,在全国遥遥领先。
最喜欢系统为程序评分的瞬间 成就感满满
在两大竞赛中,拿到第一名的都是高一男生张哲宇。昨天联系上这名“高能”的学生,他说读初二时接触编程,“一触电就喜欢上了,不过拿奖,可能是题目比较对胃口”。
熟悉编程的人都知道,一般是用编程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张哲宇回忆了两道题,也和生活相关。
第一题是说有一条街道开了不少店,随着时间推移,有些店开张,有些店倒闭,这些都按一个特定的规律进行。现在有人要在某个时间去某个店里购物,求用编程计算出便利程度。
“还有道题挺特别,以游戏为背景,人物有技能、攻击范围等。”张哲宇说,一个人玩游戏,其中有很多操作,但水平属于“菜鸟”,一项指令下去,常有不少随机的结果。要求编程计算出不同结果的可能性。
“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全国大赛,不过,这道题不难,算是‘签到题’(意思是到了现场都能做出的题)。”张哲宇自信地说。
张哲宇从幼儿园时接触电脑,会玩玩坦克大战等游戏。到了小学高段,也会玩些网络游戏,“不过打得很菜”。游戏玩得差,但他的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是数学,参加奥数拿到不少杯赛一等奖。“奥数我不刷题,但是我喜欢思考,钻研出一道题来,觉得很开心。”张哲宇良好的数学底子,在之后编程学习中,给他带来很多帮助。
接触编程后,第一个难点是写代码。刚入门时,脑袋里想的和写的不一样,有点像写作文,当时甚至连一些写代码的专用英文都不会拼。度过这个阶段后,就要考察思维了。
“一大串代码写出来,系统给你评分,有时几秒钟跳出结果,有时要等很久。无论怎样,评分的那一刻都是成就感最大的。”张哲宇说,遇到出得特别妙的题,做出来了会感觉很过瘾。
团队训练不分年级 高一到高三互相学习、竞争
去年11月,他参加全国信息学奥赛联赛提高组,拿到一等奖。紧接着,今年3月,参加难度更高的省选(为全国赛选拔选手),在强手如云的浙江省,夺得第一。7月中旬,他将去长沙参加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
“我们这支团队里,我不是最厉害的,学长学姐们是高手,有些毕业的学长才是大神。日常训练,高一到高三都在一起,大家有不懂的,就互相问,氛围很友爱。”张哲宇说,之前有次比赛去北京,和学长吉如一(高二时保送北大,后带领北大团队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拿到亚洲第一)共同参赛,被吊打了,却非常开心。
训练定期采用模拟赛形式,不管哪个年级,大家同一份试题,来一场小小的排位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竞争的氛围。分数高、排位靠前的同学,直接上台当小老师讲评。张哲宇这名高一学弟,也做了一回小老师,信心爆棚。
徐先友老师作为这支团队的领队人,深受同学们喜爱。
“徐老师人格魅力特别强,办事情超严谨,团队里,最重要的不是他能做出多少难题,而是他懂得引导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训练,如何去突破。还经常能给大家带来好资源,很赞。”另一位团队成员说。
神一样的成绩单 世界第一拿过三回
近十年团队有70多人进入北大、清华
这是一支很强大的团队,全国第一拿了很多次。徐老师说:“成绩是意料之中,从获奖人数就能看出,整个团队的战斗力非常强,队员们的潜力都很大。”
提起这支“信友队”,有这么一份“神一样的成绩单”,曾经出过多位国际信息学奥赛金牌得主:
2016年,金策获得第28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总分世界第一;2014年,徐寅展获得第26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冠军,世界第一;2012年,李超参加第24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国际金牌。全国信息学奥赛金牌,就更多了。
近十年来,“信友队”同学进入北大、清华有70多人,现在遍布哈佛、麻省理工、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等国际名校,以及谷歌、Facebook、微软、百度等全球顶尖IT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