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5月24日讯(浙江在线见习记者 林辰辰 通讯员 黄剑磊)最近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里总有许多陌生面孔,尤其还有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友人,如果在其中随便抓一位,都能和你聊半天对于未来教育的思考。由芬兰国家教育署、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等合作组织的“面向未来的课堂”中芬课程教育改革实践交流活动最近在这里举行,来自全省各小学的200多名校长和优秀教师通过现场观摩、主题研讨、专家报告等形式,中芬两国教师、教育专家共同探讨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实践。
今天不会明天后天自然就会 “芬兰课”更主张顺其自然
今天上午,两位芬兰资深教育专家马蒂娜和雅克分班进行了课堂教学。长江实验小学的孩子在芬兰老师的带领下经历了史上最“长”最丰富的一堂课,开放课堂与芬兰传统课间活动,加起来时间长达4个半小时,涵盖了英语、数学、音乐、自然科学、美术、手工、体育等七大类学科。
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可能更像一堂游戏课,他们很少端坐在位置上,一会儿站起来讨论,一会儿围坐在地上,一会儿跳跃一会儿又聚在一起玩着什么。在一个又一个“游戏”中,他们投入得完成了这史上“最长课程”。观摩的老师们在台下也一直跃跃欲试,纷纷拿着手机拍照录像。
两位芬兰教育专家对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满意,他们表示这里的孩子们英语很不错,也很开放,善于沟通,非常愿意和他人建立连接,“我今天最开心的,不是作为老师,站在教室的中心”,玛蒂娜说,最开心的是,看到孩子们可以“脱离”老师,“比如做手工,在开始20分钟以后,他们就可以‘自助’,不需要老师再组织,或者给他们指点。”他们介绍,虽然会事先设计一些相关的课程的内容,但是芬兰的教育并不只聚焦内容,“我们更希望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也就是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思维、情绪管理等。
一位现场观摩的老师表示,整个课程非常有趣,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芬兰老师顺其自然的教育态度。在音乐环节时,马蒂娜老师带领孩子围坐一圈认识乐器,并现场学习集体演奏,第一次接触的孩子们在环节中会出一点小错,但和中国老师不同的是,马蒂娜老师并不会停下来一一纠正直到完美,而是继续自然得往下走。“还是要慢慢来,我们老师要放轻松,给孩子时间,今天不会,明天后天自然就会了”。
3个老师一起上了堂跨学科的课 未来就是要靠横贯能力
在这场芬兰开放课堂之前,杭州长江实验小学也进行了一场跨学科教学课堂展示,长江实验小学的语文老师戴一苗、科学老师寿冠聪、美术教师罗振带着四(2)班的同学们上了一堂《我给地球妈妈开处方》的跨学科教学课。
课堂从一幅“地球妈妈生病了”的漫画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地球妈妈的“不适症状”,之后,通过科学文本的阅读,认识了“温室效应”,和二氧化碳在温室效应中,起到的影响。随着课程的深入,在老师引导下,30位同学分成5个小组,一起用思维导图,探究和演示了二氧化碳过度排放的原因,并且对人类的各种碳足迹进行了计算,中间还穿插着各种生动丰富的视频。同学们分组给地球妈妈开出了“医嘱”:多坐公共交通、多吃蔬菜少吃肉,
少用纸多用手帕……最后,大家用课前搜集的废旧物品,开始DIY现场创意手工制作。在课堂中,老师们像是在进行一场接力,对一个现象分工合作,三百六十度进行完整的解析。
课堂之后,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发表了《基于横贯能力的项目课程》的专题报告。丁校长提到大师杜威的一句名言,如果以昨天的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孩子,无疑会掠夺了孩子的未来。未来难以预测,但孩子的视野可以通过教学活动进行拓展,拥有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她表示,对教育者来说,最纠结的是儿童可能性和教育不确定性之间的挑战,这就要求学校为不同的儿童,设计不同的课程,由此,长江实验小学今年已经进入了第三轮的课程改革。丁校长还介绍了学校对于横贯能力的理解和培养方式。她表示,适合孩子成长的学校,一定要帮助孩子完成可能性,给孩子一个积极乐观的期待。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芬兰教育的表现一直名列前茅,本次“基于现象的教学”交流活动也是芬兰最新实施的课程改革重点推进项目。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活动承办方晓黑板创始人卜江表示,平台参与这样的活动组织,目的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优质教育理念。
中芬教育各有特色,在下午的圆桌讨论会议上,丁校长表示, “在我们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了基本功的落实,比如语文的听说读写,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而芬兰老师的课堂上,参与的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一天,旁听者感受到了一种冲击,芬兰的课堂以儿童为中心,每个孩子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展开学习,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每个教育有自己的土壤,每个土壤派生出来的理念和行为不一样,交流的意义不是为了比较,而是为了拓展每个教育者的视野,“毕竟,教育没有标准答案,而源自于我们对教育和孩子爱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