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一所知名民办小学,给一年级新生布置了一道科学作业题——观察树叶,做一份12页的手写调查报告;收集一棵树不同时期的树叶,测算一片树叶的周长……这道科学题,题目出得很好,叫“叶问”。
有抱怨的家长调侃,我看还是改成“咋整”吧。孩子上学一个半月,字都写不了几个,要完成12页手写调查报告,这明摆着就是家长作业题嘛;要收集一棵树不同时期的树叶,可树叶都发黄落掉了,到哪里找新鲜的叶子?
对此,校长和老师解释这是“项目题”,不要求短时间内上交,孩子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也可以请家长代笔,重要的是参与。
不得不说,这道科学题确是好题。实际上,很多被家长吐槽的“奇葩题”,仔细琢磨都还不错。但好题出错了时间段、给错了对象,味道就有点变了。杭州这所学校布置给一年级新生的科学题,且不说“周长”这样的概念够揠苗助长了,光这拼音代替,便明显不在教学的节奏上。校长和老师的解释,不能自圆其说。
科学题怎么做、怎么布置,本身就是一道题。别的科目的作业题,也应该都有基本的普适性和教育规律的科学性。某小学一年级布置了一道“水培”题,让学生在家水培一株大蒜,然后每周都要拍一张照片传给老师,接连拍四个星期。既然老师和家长对于学生远离手机都有共识,那么这道题究竟出给谁,双方也是心照不宣的。老师明明可以让学生集体在教室里水培几株大蒜,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为何还要让孩子回家完成呢?说到底,还是有一些老师相信家长一定会听话、一定会配合。
前几天,江西吉安有几名家长未按老师要求批改作业,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训斥道:“昨天晚上赚了几百万?”“你这样将来孩子和你一样可悲!”这番对话截屏传到网上,平时在老师面前表现得服服帖帖、实际上只是敢怒不敢言的家长,也被触到了痛点,纷纷借此宣泄情绪。
可能家长不会因为昨晚没挣到几百万而觉得可悲,但这么被孩子的老师训斥,心里一定不是滋味。如今,许多家长已经表现出不愿唯孩子老师之命是从的情绪,这不是不重视孩子的学习,也不是不尊重老师,而是觉得孩子和自己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
孩子学习,离不开学校与家长的相互配合。家庭也是课堂,但作为广义的、永恒的课堂,它与教学的课堂是有一定区别与分工的。家庭通过言传身教、爱的传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更多与课本知识相衔接的人格与性格培养,就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配合。反过来,学校课堂如果过于依赖家长对于课本知识的介入,便等同于赋予了家长更多的责任,既加重了家长的时间与精力负担,也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有的孩子最后变得厌学,或许可从这种双压模式中找到原因。
孩子成长需要陪伴,但陪伴不一定是陪读,更不是教学任务的陪绑,老师也没有权利在教学上事事都要求家长一起来承担与完成。在教学中,出点难题给学生可以,但不要让家长和孩子一起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