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悦 祝旖波)身为教师,衢州白云中学科学老师叶盛华有一个梦想——为每一位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
2017年6月,学校引入了平板电脑,叶盛华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位尝试的老师。一年多时间里,平板电脑已经成为叶盛华课堂教学中的标配。借助互联网,科学课教学从模糊逐渐走向精准:预习功课时,学生的答案完全展示在教师面前,哪些是“通病”一目了然;课堂上,“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被彻底颠覆……
11月2日上午,记者走进白云中学九(9)班,与42位初三年级学生一起听了叶盛华的科学课——“金属的冶炼”。
一上课,叶盛华就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化学教具——一段铜丝。随后,投影仪和学生平板电脑上引出了一个问题“铜表面产生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坐在中间第二排的男同学第一个在平板电脑上按下举手键抢答:“氧化铜”。此刻,平板电脑上陆续出现了所有同学的答案。
大数据支撑下的智慧课堂,借助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老师问,一个学生答”到“老师问,所有学生答”,传统教学的痛点出现了转机。
随后, 叶盛华又点出了第二道进阶题:“自然界当中,铜元素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还是主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为什么?”几乎是一瞬间,42个答案再次向他涌来。这一次,投影仪上出现了准确率等数据分析报告:有15位同学提交的答案有错误。他随即点名,让一位答题错误的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并请答题准确的同学讲讲自己的思考。
“在这种模式下,‘生生交流’真正超越了‘师生交流’。”叶盛华说。
在同学们相互分享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学生们的作业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叶盛华告诉记者,自己每天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两部分组成——今天的作业,昨天的错题。为了及时给学生反馈作业情况,他在布置作业时,设置了“完成后看答案”这一选项,这样一来,学生们第一时间就知道自己有没有答对。这些做错的题目则自动进入了错题集,省去了以往手动抄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按照难易、题型进行分类。
“个性化的教育触手可及。未来,期待能借助大数据,精准分析、评价学生的学习。”叶盛华说,“这样的教育模式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