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垚在耶路撒冷拍的照片。
徐垚的错题本。
准大学生徐垚的这个暑假,没有懒觉和狂欢。
从7月16日开始,他每天早上7点左右出门,走上一公里左右,在村口坐公交转地铁,去给高二的一位学弟补习数学。书包里装的是《5年高考3年模拟》等习题集和几个错题本,错题本用不同的颜色写成,整洁干净。高考后的一个月,徐垚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兼职。从7月28日到8月底,他增加了一名补习对象,两个一对一补习,上午下课后奔赴下一家,备课时间只能在晚上。而且晚上还会有学霸学弟学妹通过QQ、微信前来咨询,问题的难度比补习班要高上几个等级,需要花费徐垚更多的时间去解答,每天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这个炎热的夏天,忙碌且充实,他乐在其中,并没有觉得辛苦。因为他想攒下一笔钱,作为大学的生活费。
曾经你是我的港湾
以后我会成为你的大树
从杭州市区出发前往萧山区新塘头村,如果不开车,村子距离地铁一号线的尽头湘湖站还有大半小时的公交车程,徐垚家就在那里。他家门口有一条河,想必男孩子的童年是不乏味的,如果爸爸没有离开的话。
对于徐垚来说,爸爸的形象已经变得有些陌生。11年前,徐垚还在上小学二年级,爸爸因为肠癌过世,从此在他的生命中缺席,留下了刚刚建好还来不及装修的房子,以及懵懂的他并不清楚数额的债务。
从此,妈妈成了徐垚和姐姐唯一的港湾。
这些年来,妈妈靠着在工厂打工挣的钱,一点点还掉了父亲看病留下的债务,供姐姐和徐垚上学,一寸寸把家装扮得温馨。
尽管妈妈不说,徐垚还是觉得爸爸过世后妈妈有些不同,“工作上看着没太大差别,心理压力应该很大。”每天6点40分左右骑着电瓶车出门,在一家五金厂上班,下午5点才下班,妈妈的辛苦,徐垚都看在眼里。
为此,这个懂事的男孩子,从初中开始就选择了住校,“妈妈骑电瓶车接送我上学很不方便。”
高考过后,男孩觉得自己长大了,他想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妈妈减轻负担。
一参加完各个高校的三位一体笔试面试,徐垚立马成了一家补习机构市场部的一员。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社会,刚刚走上街头发传单的他会紧张,不敢上前,忐忑和不安在一次次尝试中才被克服。
一个月下来,徐垚扫楼发过宣传资料、上街头派发过传单,也在办公室里拨打过推销电话。尽管活干得不少,钱却挣得不多,不过少年觉得虽然有一点辛苦,却也是一番经历。
这一个月,他挣到了2000元。他希望妈妈以后不要再那么累,他想自己攒下大学的生活费。
给别人补习的他
十二年从未上过辅导班
如果说,高考结束之后的那一个月的经历,把徐垚带到了象牙塔之外的世界,那么接下来的这段时间,他仿佛又回到了校园。看过热播剧《少年派》的话,一定会对钱三一同学略有印象,拿保温杯喝水,给同学讲题。
徐垚就是这样一个学霸。高三的时候,每天中午吃完午饭到午休之前的20分钟时间里,徐垚会给班级的同学讲解数学习题。
这个暑假,同桌、老师纷纷给他介绍补习的学生。对徐垚来说,相比培训学校的兼职,家教这份工作更加适合他。因为即便在高三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徐垚也不曾觉得给同学们讲题是浪费时间,“乐在其中吧,可能从小有一种当老师的欲望。”
每小时100元,一个学生每天补习两个小时,对徐垚来说,这不仅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也是对一些知识点的巩固。
他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尽管徐垚以675分的成绩被复旦大学历史系提前录取。
只是第一个补习对象让他一言难尽,“怎么说呢,需要引导他思路,否则会咬着笔杆在那里停顿,学习比较被动。”为此,徐垚特意把17道选择填空题的讲解和纠错都安排在两个小时里面,“我会尽我所能帮助他。”
而徐垚自己,十二年来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徐垚说,自己曾经有一段时间数学成绩不是很好,怎么办呢?“就把老师发下来的试卷做一遍,把错题整理好纠错,该思考的东西思考一下就好了啊。”
再后来,觉得数学越学越有意思,慢慢成绩稳定下来了。
每天补习结束,徐垚会在附近随便吃个午饭,然后去图书馆找一个座位,稍微休息一下,然后准备第二天的题目。“在图书馆可以蹭个空调,不过人有些多。”徐垚说。
我就应该这么努力
最理想的职业是大学老师
徐垚说自己小时候很羡慕那些会乐器的人,他喜欢纯音乐,希望自己能够演奏那些喜爱的曲目。可是童年时没有条件上兴趣班,只有初二暑假,姐姐帮他报过一个吉他班,可惜愣是学不会,他觉得自己大概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在钱报记者看来,徐垚已经足够优秀,成绩优异并且懂事。
妈妈曾经觉得要是送徐垚上补习班,也许他能考上北大清华,不过徐垚对高考还算满意,“高中我努力过了,我对得起自己。复旦大学的中国史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里是A+,就很好啊。”
也许很多高三学生会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有诸多憧憬,徐垚却说应该会比较辛苦。
他理想中的职业是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他不知道从理想变成现实有多少路要走,只知道想要争取到一些譬如奖学金、保研、出国交流的机会,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管是回忆之前的求学之路还是谈到以后,“努力”两字一直挂在他口中,他说,他就应该这么努力。
“如果大学轻松地过下来,好机会就会和你无缘。”在和一些考上浙大、北大的同学交流时,大家不约而同流露出类似的想法。在徐垚看来,高中时期努力考上好大学的同学,想必读大学时也不会荒废时间。
徐垚已经买好了《资本论》和《理想国》等书籍,有空的时候会翻看。
“其实有时候还是觉得手机更好玩一点。”说这话的时候,徐垚笑得像个小孩,有了十八岁的年轻人该有的俏皮。
高中时,徐垚和学校另外15名同学,曾被萧山旅港同乡会资助,前往耶路撒冷交流,在那里拍下过一张照片:前方开阔而明朗,转身的少年眼中满是坚毅,就像此刻的他,前路坦荡,脚下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