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浙大攻克朱鹮繁育难题

2018-02-01 08:49:4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柯溢能

浙江在线2月1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天星 通讯员 柯溢能)朱鹮在国内的种群数量已达到2600多只。目前,这一鸟类虽然仍属于濒危物种,却已打破了上个世纪中叶形成的即将灭绝的悲观预期,一支来自浙江大学的生态学科研究团队正是这一动物保护成功案例的幕后英雄。

在德清县,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朱鹮异地保护暨浙江种群重建项目负责人方盛国赶在朱鹮繁殖期到来之前分析基因数据,挑选出基因适合的朱鹮在野外繁殖。

上世纪60年代,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刘荫增团队数年间辗转多个省份的山区搜寻朱鹮的踪迹,却一无所获,直至1981年才在陕西洋县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后来,这一区域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朱鹮群体保护站。

“现存的整个朱鹮种群都可以追溯到30多年前发现的成鸟,这一物种存在着出生缺陷率较高的问题。”方盛国说,有些朱鹮翅膀畸形,有些爪子有问题,无法抓牢树枝或站在树上,而这都是种群退化的迹象,为此,他们需要运用基因手段进行筛选,只有基因优良的朱鹮才可以在野外繁殖。

这一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方盛国带领的浙大生态学科研究团队主要研究大熊猫、朱鹮和扬子鳄。多年来,物种拯救工程中的人工圈养繁育、人工野化培训、野外放归、重建与复壮野生种群等一系列基础性的工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2008年,研究团队从陕西引进10只朱鹮建立人工繁育种群,7年的时间使种群的数量达到176只,并在2014年实现了野外放归。

“然而,基础性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大熊猫低繁殖率和不育症、朱鹮低受精率和高死亡率、扬子鳄高温致死和幼鳄畸形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我们。”方盛国说,通过系统的研究,团队相继阐明了产生“困扰问题”的分子机制,他们制定的科学繁育计划,已从根本上解决了导致高温致死、低繁殖率、高死亡率和部分畸形的问题。

标签:研究团队;种群;浙江大学;方盛国;成功案例 编辑: 陈彩燕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