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教育频道 > 教育即时报 > 高校  

中国美院首推“流动的思政课”

2019-04-26 09:22:0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方秀芬

  又是美院一年下乡时。对很多学生来说,下乡是他们读书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经历。

  中国美术学院开展的思政实践教学活动可谓规模浩大、覆盖面广。这次,中国美院5个思政教师两周内前往省内外5个专业实践教学点开展了思政教学活动,直接授课20多个专业班级、学生720余人。

  星空下的古村落,思想火花绽放

  晚上7点,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高空,在安徽查济乡间一个古朴的院落里,五位教师端坐石桌前,100多位学生围绕在老师身边,现场时而安静、时而热烈。

  美院学生眼中的“男神教师”张盛满打开胸前的麦克风,准备开始讲课。这时,不少学生纷纷往前蹭,搬着小板凳往前挤,有些挤不到前面的就站到磨盘上抢占最佳位置,后面的学生怕听不清,干脆就把手机传到前面,打算录音拿回去再细听。

  张盛满详细介绍了徽州文化和家族迁徙的历史,从传统文化复兴的角度,谈及了地方的文化内涵、文化再造与乡土践行的当代意义等,加深了同学们对人文历史的认识。

  现场,时有思想的火花绽放。徽州文化讲究敬老孝道,查济祠堂墙壁上的“孝”“忠”“义”“节”的精神内涵更是以“孝”为首,表明了徽州敬老孝道文化传承之久远,文化认同之深刻。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少学生惊觉经过张老师深层次的讲解,对这里的文化现象有了本质的认识。中国美院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大一学生郑伊煊说,张老师在讲课中强调了“可得性”,从这里的文化现象挖出最本真的内核加以提炼,作为学设计的学生,文化内涵以及社会责任感必不可少,拥有了担当后的设计作品才是纯粹的有价值的。

  此次,除了张盛满,还有李昭、翟志强、朱文信、龚华平四位老师,他们从徽商精神讲到宗族文化,从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讲到最近的奔驰漏油事件,从传统文化的复兴讲到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讲解精炼透彻。

  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

  “流动的思政课,我们一直在路上。”这是中国美院思政教育的真实写照。

  其实早在四年前,中国美院思政中心就组织教师有机结合美院一、二年级学生每年3周时间的专业下乡实践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在学生专业下乡实践过程中,思政教师择时前往学生专业实践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指导。比如这次安徽之行,思政老师及基础部辅导员老师分赴各下乡点开展思政下乡授课。学生下乡实践结束后,思政教师收齐、评阅学生上交的实践报告,将其成绩反映在相关思政必修课成绩中。

  “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就在哪里。”中国美院思政社科部思政中心主任翟志强表示,思政社科部思政中心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出更接地气、更受学生欢迎、更具教育实效的思政课程。

  对思政老师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可以说,这种实践模式对美术院校思政教师队伍来说是一次综合实力的大练兵。“正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发展、学生成长,专业实践教学内涵提升等多方共赢。”中国美院党委副书记胡钟华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下乡实践教学有机融合,是高等美术院校落实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的有效途径。

  “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教学相长,共铸艺心。”这正是中国美院推出“流动的思政课”的初衷。

  思政课心语

  每迎来一届新生,我们都不由会生出一阵惶恐。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对呈现在他们眼前的三尺讲台是有期许的,他们将自己的这份期许一部分托付给了我们,这种重托让我们每次踏入教室时都有如履薄冰之感。大学不仅是答疑释惑的地方,更是铸养灵魂的地方。思政课恰恰在其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幸的是,我们所遇到的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也有隐忍的宽容心。在不断调适和彼此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相互接纳的途径,实现了教学相长的愿望。或许,这就是身为老师的一种幸福吧!

  ——中国美术学院

  张盛满

标签:学生;下乡;中国美院;实践教学;古村落;老师;教师;实践教学模式;教育 编辑: 林辰辰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