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们将自己的观点扔进漂流桶。
四年级女生在思考中读懂谦让与包容。
两位女生正在交流彼此拿到的观点。
哲学是什么?换在四年前,开出哲学课的长江实验小学只能拿出有字之书,解读哲学的含义;现在,问题的答案都写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之中,一本本“无字之书”,揭开了小学生学哲学的真正意义。
上周,学校的哲学思考主题“男生应该谦让女生吗”,在朋友圈以及各大媒体持续发酵,新华社也为之点赞,引发全民关注。
国内不少知名小学也曾做过尝试。长江实验小学校长丁杭缨说,从孩子身上的变化看来,哲学课程的确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维。
六年级男生 爱上写哲学随笔
在采访中,丁校长说到了两位学生身上发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学校一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姓王。丁校长偶然碰到女孩的妈妈,妈妈很高兴地和她分享了入学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回,这位妈妈请女儿看看三把剪刀哪一把好。小王说,从用处来说,蓝色的这把最好用;从剪出的形状来说,紫色的这把最好看,从剪刀本身来看,粉色的这把最好看。所以,这三把剪刀都有各自的优点,她都很喜欢。
妈妈说,女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哲学老师在课堂上和他们分享了另一个小故事,教她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东西。
另一位主人公是学校六年级的一位学生,姓傅,通过四年的哲学课程的熏陶,他已经养成了写哲学随笔的习惯。
记者翻阅了傅同学的随笔日志,笔触虽然稚嫩,但的确有些“哲学味道”。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时间,但这些时间中,真正做着有意义、有效率事情的时间却少之又少。因为我们都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从而导致失败。真正成功不是完成一件难事,而是有效率有质量地完成一件难事。
徐老师曾向我们展示过毛毛同学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文字,有效的信息写满了每一页。
他的时间和所有人是一样的,但他高效地完成了许多别人办不到的事情。同样的时间,收获的却远比我们的多两倍。这是为什么,有人曾仔细思考过吗?是效率吗?不是,是对时间充分的利用,将时间碎片化。
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如此,在家等爸妈烧好饭前多看会书,或者写写作业,充分发挥每一秒时间的用处。即使每天只有5分钟或6分钟,那十天就是一小时,十个月就是300小时,那你就领先别人许多时间,那学霸就是你了。
可碎片化时间的效率性总是难以坚持,如果你能将这行为不知不觉变成习惯,那么这一好习惯将会伴随你的生活,持续下去。其次,时间的统筹安排也对一生造成影响,正确有效地安排将会节省时间开支,将这部分的一碎片化,也可以两全齐美,一箭双雕,一个行为完成两件事。”
要让孩子自主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通过对时间的辩证思维,傅同学的自主学习变得不再困难,而是打开了一个新的学习路径。
丁校长说,这也是长江哲学课的一大特点:长江的哲学课不仅仅是外来哲学课程的引入,而是根据中国学生的特点,融入学生身边事例,再结合方法论的补充。
开设“哲学日” 挖掘“长江小哲人”
正是有了这些“无字之书”的案例和故事,丁校长发现大多数人认为“空洞无物”的哲学,带入校园后,经过多年的培植,展现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于是这个学期开始,学校决定推出“长江哲学日”,提出了“长江小哲人”的设想。
这周一的学校晨会上,35位“长江小哲人”在初选的200位学生当中诞生。每一位小哲人都是在这次“男孩应该谦让女孩”的主题活动中表现十分出色的孩子,表达的观点清晰,具有独特的个性。
作为一所国际化小学,校长丁杭缨说,思维与国际接轨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但国内的孩子善于学习,很多时候不善于思辨和逻辑。
所以,从本学期开始,学校决定把每个月第三周的周四设为“哲学思考日”,加深孩子们对哲学的理解。
在这一天,所有的科目老师不布置任何作业,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们,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思考、交流和分享。
丁校长说,这些哲学题没有固定答案,只要符合逻辑、言之有理即可。“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的想法。现在提倡为孩子减负,很多学校都有无作业日,但我们想让无作业日变得更有含金量。”
丁校长认为无作业日不是简单的不做作业,而是让孩子做更有意义的事,让孩子去思考。学校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有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将来长大以后,某些知识可以不懂,但必须学会思考,能够用好的方式去表达,同时思考也会促动自己去更好地学习。很多时候会思辨的人,比学业成绩优异的人,未来能走得更远。这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思考问题时的方式方法。
因为思想上的优势比知识更长远。
五年课程改革 进入3.0版
除了哲学课,长江还提供许多拓展性课程供选修,如传承非遗文化的木版水印、皮影、越剧、童趣陶艺,体艺拓展方面的健美操、乒乓球,促进国际理解的MMUN模拟联合国,STEAM项目式的未来科学家、未来工程师……
从今年开始,学校的课程改革也从最初的1.0版本,过渡到2.0版本,踏进了3.0版本。
2013年9月,学校进行了1.0版的“群落式”课程改革。经过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多回合的讨论、调查、尝试、实践,参照生物群落的特征,最终将二度开发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由“语言与文化、科学与技术、公民与道德、艺术与创新、运动与健康”五大课程群,100多门课程,以及基础课程、广域课程、项目课程三个层级的课程体系。
这个课程体系充满了能量,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在这个课程体系中学习,燃烧渴望,唤醒智慧,激发梦想。
课改两年之后,学校分析了优势与弱势,在2016年重新梳理课程目标,进入2.0版的“全·视·界”课程改革。这一轮课改是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让儿童走进这个课程,让课程为儿童服务。
“全”是全面、全程、全员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勇于创新,为长江的孩子实现更多元的可能。
“视”是指视野,贯通多门类知识与经验,交融本土化视野与国际化视野,为长江的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界”是境界,一种更高的学习、生活、文化、精神的境界,主动获取智慧的自觉和不断完善自己的执着,为长江的孩子设计可持续的未来。
一所好的学校不只是评价学校的硬件设施,而是走进这所学校之后,能让人感触到这所学校的学生、老师以及课程是有境界的,就像唐诗宋词一样,读起来琅琅上口,它给人不仅有文字的享受,更有一种意境的营造。
现在的3.0版“长江小学者”课程,将赋予学校的课程改革更多的内涵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