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智障孩子走上舞台放声歌唱
“别人站得远,我们走近了,距离便会缩短;别人若冷漠,我们待以热情,就会逐渐熟络。”来自平谷区特教中心的音乐老师高玉亭特别喜欢这句话。自2008年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毕业之后,她已经在特教领域工作了十年——十年间,她努力倾听,一步步走近特殊孩子的内心;她倾注热情,融化横亘彼此的藩篱,让智障孩子也能走上舞台放声歌唱。由于教书育人事迹突出,前不久她被评为“2018年北京市师德榜样”。
把自闭症儿童送进了小学
平谷特教中心其实是高玉亭的第二份工作。大学毕业之初,她首先来到了北京大学幼教中心从事融合教育工作。多年的学习让高玉亭对特殊教育这个行业并不陌生,但真正走上讲台,她才发现,自己面临的挑战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首先是教育对象的落差,“我在学校里学的都是具有共性的某一类别的教育,比如智障教育、听障教育或者自闭症教育,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是具有多重障碍疾病的。想要走近这些孩子,就要把所有的知识糅杂在一起,然后再找到一个适合的教育方法。”
就拿高玉亭班上的西西来说,这个小男孩儿不仅仅是一个自闭症患者,还伴有语言障碍以及攻击性行为。当时,北大幼教中心正在推行融合教育,为此还成立了特教办公室,高玉亭的工作就是根据特教办公室老师的指导,对班上的特殊孩子进行评估,从而给出教学建议。但是入职不久,高玉亭发现,“融合教育”推行起来难度很大,班上配有专门的老师单独看管西西,西西实际上还是处于一个隔离的状态。“老师们也都很想帮助他,但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帮助,毕竟确实没有特殊教育的理论来做基础。”担子落在了高玉亭身上。
对西西进行评估后,高玉亭和特教办公室的老师们给孩子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计划,目标之一就是提升他的语言沟通能力,让他与小伙伴能够有基本的交流。
第一步,先消除物理上的隔离,高玉亭试探着将西西加入到其他小朋友的活动之中,并逐步让他的活动与其他小朋友同步。要实现这一点,西西的攻击行为首先要得到控制。高玉亭说,自闭症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孩子可能是精神上的问题,控制不了自己,不管谁靠近就想打一下;但西西不是,他是想对别人表达什么,但是说不出来,然后别人又不能理解,一着急,可能刚好什么东西在手里就啪地扔了。”真正懂了孩子,就能提前对孩子的某些行为作出预判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弱化,比如发现西西咬笔了,高玉亭就会迅速作出判断,“是想画画了还是因为紧张害怕?”发现西西开始焦躁不安了,高玉亭就会带他出去洗洗手或者到外面走一圈。“慢慢地理解了他的一些生活习性和行为之后,孩子就不那么紧张和焦虑了,攻击行为也会慢慢地消退。”
同时,高玉亭把班上其他小朋友和家长的力量发动起来。一方面,鼓励小朋友接纳西西,为他送上小花、图画作为礼物;把礼物带回家之后,再让家长带着西西指认照片上的小朋友,加深相互之间的认识。
幼儿园毕业之后,西西顺利进入了小学,这成了高玉亭在第一份工作中得到的最棒的体验。
太热情反而让孩子消受不起
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工作让高玉亭心里有了底儿。两年后,由于个人原因,高玉亭工作调动,她信心满满地来到了平谷区特教中心,“如果一毕业接触到的就全部是特殊孩子,可能自己会很忐忑、退缩,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是这样。但是有了这样一个过渡,当我再站上特教的讲台,就不会那么手足无措了。”当时特教中心缺音乐老师,校长听说高玉亭在幼儿园干过,便让她教起了音乐,“虽然不是学音乐出身,但我觉得可以试试。”
第一节课,高玉亭使尽浑身解数又唱又跳,但回应她的只有四五个孩子怯怯的眼神儿,“完全冷场,特别冷场,当时真有种感觉就是孩子们在看我一个人耍猴。”
哪里出了问题?与同事、学生家长沟通之后,高玉亭发现,问题就出在自己的“太热情”上:培智的孩子接受能力本来就比较差,学起东西来也比较慢,其他老师在课堂上大多轻声细语小心呵护;再加上孩子们对新老师的隔阂感还未完全消失,遇上这么火爆的热情,孩子们当然消受不起。高玉亭开始反思,“我这个教学方法真的不适合所有的特殊孩子,还是要因人而异。”
于是,高玉亭开始改变策略,除了认真备课之外,她还从生活入手,没事儿了就与孩子多聊聊天、做做游戏,孩子们开始慢慢接受这个年轻的新老师。高玉亭也慢慢摸索出各个孩子的特质:豆豆喜欢热闹,爱听鼓的声音;乐乐更喜欢沙槌响起后温柔的声音……
工作理顺之后,高玉亭发现,学校的文艺节目大都是听障部的学生在表演;现在听障的生源越来越少,为什么不让智障的学生也试试呢?于是,高玉亭从智障学生里筛选出小演员,开始带着孩子们在小组活动时间及课余排练小节目。智障的学生接受能力差,常常一段旋律要示范上百遍,孩子们才能五音不全地跟着哼;在排练扇子舞时,为了保证示范效果,高玉亭在每个孩子跟前都要把动作幅度做到最大,半天下来满手都是血泡……不过,让高玉亭欣慰的是,从小合唱,到乐器合奏,再到舞蹈组合,孩子们都学得有模有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孩子们排练的节目在小组汇报时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后来这些孩子又和听障部的学生搭档,编排了一系列的经典节目,并参加了30多场演出和比赛活动。如今,学生们编排的《鼓娃乐》、《扎彩灯》、《啦啦操》等节目每年都代表区残联参加助残日的汇报演出。
音乐课既是赏析也是治疗
“阳阳你好,阳阳你说‘老师好’!”高玉亭一边敲着小鼓一边跟走进教室的孩子打着招呼。“啊好”,阳阳一脸灿烂,含糊地作出回应后,根据高玉亭的指令拍着手找到自己的位子坐下。这是高玉亭在“小新班”上的一节音乐课。这节音乐课上,高玉亭要带领孩子们认识自己的名字,练习听懂指令的能力,同时学会使用肢体动作,比如听到“你的名字真好听”时,竖起大拇指。
高玉亭说,与普通学校音乐课上教授音乐技能不同的是,特殊教育里的音乐课更像是一个媒介,担负了部分康复与治疗的作用。比如,高玉亭不会要求有语言障碍的孩子学会多少旋律,而只是要求他在这个音律中能够发声;或者只是能跟着音乐的旋律进行肢体运动。“我们的音乐课既有肢体训练,又有语言训练,还有音律的练习。”
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特长,高玉亭还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教育的进修。其中,音乐治疗是她格外感兴趣的一个领域,在培训中听到了好的理念、乐器、方法,她就会有针对性把它们带到课堂上。有一年秋天,在回龙观医院参与培训时,她了解到,在精神疾病的音乐治疗中会用到一种“即兴演出”的方式,就是让大家现场改编歌曲,将自己的心境加入到歌词当中;通过找出每个人都共鸣的内容,完成一首歌曲的改编。这一下子打动了高玉亭,“之前的课堂上大多是我在灌输,孩子们自己进行创作还真没有过,为什么不试试呢?”
回到学校,她在高年级学生里进行了实验。迎合当时的季节,她选择了《秋天》这首歌曲;在上课之前,她先带孩子们来到户外感受秋天,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添加到歌词里。于是,孩子们的口中有了“秋天来到校园里”、“秋天让树叶变黄了”……虽然都是简单的改编,却让高玉亭感到十分欣喜,“我给孩子们录了像,他们观看录像时那种由内而外的自豪感让我觉得特别棒。”
去年开始,高玉亭又当上了班主任,除了上课,与孩子们在生活中的接触更多了。虽然更忙了,但是她却觉得很快乐,“世间任何事,只要你倾注全部热情,用心去做,就会有丰厚的回报。”(牛伟坤 文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