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3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李攀 吕玥 沈吟)前不久,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这篇“催泪”的文章讲述了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网络直播教学,获得了优质教育资源,一批大山里的孩子得以考上名校。
课堂上云端,共享成长天空,“互联网+教育”究竟带来了什么,又改变了什么?全国两会期间,这一块窄窄的屏幕也牵动了3位代表委员的心。
台州市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地处海岛,距离陆地50余公里,全国人大代表、椒江区大陈实验学校校长翁丽芬已经在岛上耕耘了30多年。海岛交通不便,条件相对艰苦,“对我们这样偏远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和城区还是存在不小差距。”她理解有的家长送孩子去城区上学的选择。
但近几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椒江区加大信息化设备等硬件的投入力度,智慧教育全面融通,建成了区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的介入,让翁丽芬代表看到了希望。她说,如今海岛的孩子不出岛,就能利用互联网平台享受到同课异构的在线课堂教学,共享城区学校名师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令她欣喜的是,“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等内容也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推进“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如何让这块屏幕发挥更大作用?让农村学生、教师汲取更多养分?
去年以来,全国政协委员、嘉兴学院院长盛颂恩到浙西南地区考察了当地农村学校的网络教育现状,实地察看网络基础条件、互动课堂平台、交互式录播教室等网络教育设施,跟农村教师面对面交流,还去网易总部调研网络教育社会资源情况。盛颂恩委员把相关的信息汇集起来后,认为互联网应用在农村义务教育上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个很好的方向。此次,他在一份提案中建议加快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针对目前农村网络教育的现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优化城乡互通共享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丰富优质网络教育内容供给,设立专项政府资金支持农村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让那里的老师成为农村学生共享远程优质教育资源的辅导员和催化剂,帮助孩子们加快掌握先进的学习方式和各类知识。
这与全国政协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的观点不谋而合,在他看来,“互联网+教育”的主战场在农村。“以浙江为例,目前全省近5000所义务教育学校,现在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还有350多所,几乎全部分布在农村。”
怎样才能办好那里的学校?韩平委员介绍,浙江经过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已经实现“千兆进校园”在全省中小学的全覆盖,可以说为“互联网+教育”打下了基础,从2013年开始我省就实行校长教师流动机制,但韩平委员认为仍有大力提高的空间,“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好校长和优质师资,‘互联网+教育’可以在这两个关键点上给予补足和支持。”
比如,从去年初开始,我省开始试点“城乡携手、同步课堂”工程,不仅可以让农村的孩子在课堂上同步与城市老师互动,还要求城市和农村学校共同开展教研活动,以促成优质教育资源的流动。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我省将“全面推进‘互联网+义务教育’,推进1000所中小学校结对帮扶,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列入了十方面民生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