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复活历史人物即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历史人物“开口说话”,在社会生活层面被誉为“AI驱动文化破圈”的创新举措,在课堂教学层面被当作有效教学方法。这一现象产生后,赞成者认为其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有助于缓解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批判者则认为恶搞会削弱公众对历史的尊重,误导青少年。AI复活历史人物是多领域、跨学科新课题,对此可从四方面思考:价值上要尊重史实;时代上要兼容并包,区别对待不同领域;人本上应作为辅助性学习方法,避免学生过度依赖;行动上要主动拥抱AI,提升数字素养,让历史文明火种永续传承。
数字时代,数字素养成为大学生必备核心素养。提高数字素养有理论、历史和实践三方面逻辑:理论逻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提高数字素养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正确把握主客体及不同主体间关系;历史逻辑上,中国曾是现代化迟到者,如今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为实现复兴提供路径,且数字时代到来,数字经济成增长引擎,数字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载体,这是大学生提高数字素养的主客观要求;实践逻辑上,互联网成大学生学习生活“第一环境”,新数字技术造就新样态,且数字时代对主流价值等提出挑战,提高数字素养是培养时代新人、应对不良思潮侵蚀的现实需要。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团队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药园,针对湖山村及省内中药材主产区优质药材混级贬值、劳动力短缺等问题,研发“数智融合——基于AI大模型的中药材柔性自动化分拣系统”,将老师傅经验数字化、标准化。在佐力药业调研中,该系统获认可,校企交流为后续合作奠定基础。团队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设备,让更多乡村合作社受益,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号召加快渔业智能化升级,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孙国栋等同学组成团队,投身渔业科技创新。当下水产养殖业面临传统人工疫苗注射效率低、易损伤鱼体、错过最佳免疫窗口期等挑战。团队摒弃传统麻醉方式,采用自适应夹持技术、引入机器视觉与色块识别技术、进行模块化设计,历经三代技术迭代,研发出无需麻醉、高效精准的鱼类疫苗自动接种装置。未来,团队计划融合AI算法与物联网技术,链接多方资源加速成果转化,通过技术授权等方式让技术普惠养殖户,为渔业智能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筠杉礼里”团队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走进衢州市灰坪乡调研,参观红色革命党史馆、专访老人挖掘红色记忆,通过多种形式掌握乡村发展现状。基于调研成果,团队针对性设计红色IP形象、文创产品等方案,助力红色文化传承与农林产品增值。团队负责人表示将结合反馈优化方案,推动成果落地,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深夜刷屏成常态,成因涉及神经发育、心理需求与环境适应。一是现实中成就感、被认可感缺失,转向虚拟世界寻求价值补偿;二是情感表达渠道不畅,网络成为安全出口;三是大脑发育未完全,难抵成瘾设计;四是自我调节能力不足,陷入“逃避-焦虑”循环。医生建议开展共情式对话、引导参加线下活动、识别警示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青少年深夜刷屏是心理需求未被满足的信号,家长应关注需求回应,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建立健康成长与科技发展的良好关系。
浙江省萧山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杭州钱江电气作为龙头企业,通过与中国计量大学、北大信研院等合作,构建“需求牵引+产教融合+创新范式重构”体系,探索“实验室-中试-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钱江电气投资1.3亿元智能化改造产线,降低新产品能耗并斩获新订单。公司通过产教融合、创新范式重构、融入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及政策支持与机制创新,实现技术、人才、政策深度耦合,为传统制造业提供高质量发展新思路。